4.从愚公移山看选择

《列子·汤问》中有篇"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丈。北山居住着一个愚公,他年纪将近90岁了。他家正对着两座大山,苦于大山阻塞了他家的出路。他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于是在愚公的率领下,三个能挑担子的儿孙,将敲凿的石头和挖掘的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就这样,从冬天到夏天,他们才能往返一趟。愚公移山的事情遭到了智叟的嘲笑:"以愚公这样的年纪和体力,怎么能搬得动这么多的山石土块?"愚公说:"我的子子孙孙是不断绝的,但是山却不会增高,因此一定能挖掉这两座山。"这样,愚公每天挖山不止。后来,天帝知道了这件事,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就命夸娥氏的儿子搬走了两座山,从此愚公的家门前路途平坦。

愚公移山的精神为人所称道,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愚公移山绝对不是精明的经济学选择。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来说,挖山的成本过高,需要子子孙孙无数代的付出,收益仅仅是方便了愚公后代的出行。与搬家相比,移山显然是成本高、收益低。

当然,作为一种精神,"愚公移山"代表着执著与坚持,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和经济学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学中,作出任何选择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经济学家讲实际,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表现什么精神,而是要获得某种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个人的、群体的,也可以是整个社会的。要获得利益就必须进行成本收益计算。那种收益小于成本的事,无论体现了多么重要的精神也不会做。愚公移山只是为了出行方便,但为了出行方便而世世代代去挖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值不值得呢?挖山是有成本的,且不说为了挖山所需要的镐、筐等需要花多少钱,仅就愚公一家人不从事任何有酬劳动,放弃的收入该有多少啊!如果天帝并没有将山移走,那愚公的后代可能直到现在还在挖山!这就是愚公移山的预期成本。但是"愚公移山"的预期收益是方便出行。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说,很明显是成本过高而收益过小。

其实除了移山之外,愚公他们家还有另外几种选择:第一,全家搬家,到交通方便的地方,不用非得住在山窝里。第二,购买毛驴之类的交通工具,骑毛驴外出爬山也是一种选择。虽然有购买毛驴、走山路这些成本,但总比移山成本要小。第三,修路。尽管修路也不易,但总比挖整座山容易。如果真把方便出行当件事做,肯定还可以想出其他替代的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各种可行的方案中应该选择达到既定目的成本最小的方法。

在作选择时,人们往往忽视从成本收益角度作出选择。几年前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装修》中:巩汉林扮演的角色怕装修工人偷工减料,宁愿花几十块钱打的去买一根一毛钱的钉子。黄宏有一句经典台词:就这脑袋,在我们农村就是叫驴给踢了!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作出这种选择的人并不在少数。付出成本太大而收益较小的选择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作选择时,应从总成本收益高度思考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