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行业中最大的企业国美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资本运作成为这个行业实现迅猛扩张的主要手段。
2004年,国美在香港上市,成为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而苏宁则登陆深圳中小板,成为第一家在内地直接上市的企业。国美和苏宁凭借上市后的资本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从区域转向全国的永乐倍感压力。在此背景下,永乐最终在2005年初引入摩根斯坦利5000万美元的投资,同年永乐家电也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
从2000年开始国美扩张最激烈的5年间,黄光裕在资本市场上一场场无声的运作很少为外界所知。
从2000年6月到9月的3个月间,"金牌壳王"詹培忠几经买卖,控制了香港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2000年12月6日,黄光裕通过名下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BVI公司,取得京华自动化161%的股份,成为京华自动化第二大股东,仅次于詹培忠的223%。随后,他又花135亿人民币购得京华自动化2002年2月5日增发的135亿股新股。
此时,黄光裕已合计持有京华自动化856%的股份,最终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2002年4月26日,黄光裕通过减持111%的股份,将个人持股比例降低到745%,从而符合香港资本市场公众持股超过25%的规定。2002年7月,京华自动化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
鹏润成功上市,为黄光裕的资本实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之后的运作看,这一经验贯穿在2004年国美借壳上市的操作之中。
黄光裕将目光投向香港资本市场,根据上市流程,国美此时如果选择在香港直接上市,一次完整的IPO审批程序至少需要9个月时间。在审核中,有关机构如对拟上市公司过去3年的经营和董事会架构等有任何一项质疑的话,时间延长一年半载是极为正常的事。巨大的时间成本国美耗不起。
黄光裕开始筹谋将国美资产注入"中国鹏润"的计划,为此他开始重组国美电器,2003年成立全资的国美电器,注册资金为3亿元。之后黄光裕将北京国美位于北京的资产、负债及相关业务和天津、济南、广州、重庆等地共18家公司,共计94家门店全部股权装入国美电器,并由黄光裕控制的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持有其65%的股权,黄光裕本人直接持有剩余的35%股权。
随后,黄光裕又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一家离岸公司"海洋城",通过在该地注册的"国美控股"100%掌控"海洋城"。2004年4月20日,北京鹏润亿福将所持国美电器65%的股权转让给"海洋城",使国美电器变成一家中外合资的零售企业。这既符合在2004年6月1日前外资企业持有中国零售公司股权不超过65%的限制,又为中国鹏润在香港收购国美扫除了境内外交易上的障碍。
就在国美最大竞争对手苏宁登陆深圳中小企业板的同时,黄光裕已为一出香港资本市场的"蛇吞象"做好了准备。
黄光裕成功实现了国美电器的香港上市,并使自己以105亿元的资产成为当年胡润中国内地财富榜的首富。
在苏宁电器上市申请获得正式通过的6周后,2004年6月7日,国美电器正式宣布,中国鹏润集团将斥资88亿元人民币收购国美电器65%的股权。
将国美24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以88亿元人民币价格卖给鹏润,黄光裕将国美卖出了一个轰动资本市场的"天价"。按照2003年底国美净利润为178亿元人民币计算,此次收购作价的市盈率高达194倍,高出一般的市盈率。
不过黄光裕表示:"这个价格是由独立财务顾问算出来的,我并没有人为控制,可以确认88亿收购价计算得合理可靠,我们已经公布了计算方法和情况说明。"
中国鹏润是通过收购"海洋城"控制其所持有的国美电器65%的股权,尽管交易涉及88亿元巨资,但中国鹏润却不需要支付任何"真金白银",而是以代价股份和可换股票据支付。
首先,中国鹏润向黄光裕定向增发价值2435亿港元的代价股份。其次,中国鹏润向黄光裕定向发行第一批价值70314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相关换股权可在自票据发行日起三年内任何时点随时行使,满三年后强制行使;最后,中国鹏润还向黄光裕定向发行第二批价值10269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相关换股权仅于北京国美偿还所欠国美电器相关债务后方可行使。
而这场收购的双方中国鹏润与"海洋城",其实际控制权都在黄光裕手中。在顺利实现国美借壳上市同时,黄光裕自身财富也从2003年的18亿元暴涨到105亿元。
很快,黄光裕便开始努力减持手上股份套现。2004年9月,由荷银洛希尔包销12亿港元的股票。2005年由Fidelity等国际知名基金认购1375亿港元股票。2006年4月,黄光裕以私人配售方式售出约12亿港元的股票。2007年9月,黄光裕通过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配售23亿港元。
一时间舆论哗然,一些人看到他的财富,一些人看到他的雄心,更多人对他如何在实业和资本间游刃有余充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