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行业的诞生

"中国沃尔玛"是这几年中国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词。这个词一般并不是指沃尔玛在中国的分支--沃尔玛中国,而是一个比喻,常用来形容中国零售业中的最强者。

在百货连锁中,处于领先位置的百联公开提出了打造"中国沃尔玛"的战略构想。2003年,为了抗衡外资企业的威胁,在上海地方政府的撮合下,第一百货、华联等当时几家优秀商业企业强强联合,缔造了巨无霸式的百联集团。但生硬的整合方式、陈旧的管理方式、混杂的业态,也为其发展蒙上了不确定性的阴影。在沃尔玛、家乐福等强大的外资企业发起新一轮进攻的时候,百联感到了力不从心。

在商务部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中,百联的老大位置被国美电器所取代,苏宁、永乐等家电连锁企业也雄踞高位。这似乎意味着,更有资格被称为"中国沃尔玛"的,其实是那些家电连锁业的巨头。

在近年来的世界零售百强排行榜上,大型专业连锁店大体占有10%左右的席位,其中有1/3左右为家电连锁企业。尽管有着Circuit City和百思买这样世界著名的家电连锁企业,但像在中国这样的家电连锁一支独大的局面也是罕见的。这一方面自然与中国特殊的市场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这一行业中的几家领军企业和几位风云人物的贡献。

因此,我们有必要回溯一下五家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的历史。

在这几位企业家开始创业之前,中国人能够买到电器的地方只有百货商场。这几家企业的创立者为了求生存,硬是在铁板一块的传统购销体制上找到缝隙,拓展出自己的生存空间,用黄光裕的话来说,就是在计划经济的"地板上拣拾掉落的米粒"。

最早下海的是北京的张大中。1980年,他开始在自家的厨房里用饼铛做底托,用纱厂的纱轴做灯杆,制作了10台落地灯,顺利地兜售了出去,做成了他的第一笔生意。两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小作坊"张记电器加工铺",制造音响放大器。

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还是一座商业氛围并不浓厚的城市,表现在商业领域,不但体制传统、产品单调,服务上也有着中国北方普遍存在的生硬和粗糙。张大中有一种市场的敏感,同时还有着在当时市场中难能可贵的诚信和服务意识,把自己说成是"店小二",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就这样,他的小作坊很快发展成了门店,后来发展成4000平方米的大中音响城。

正当张大中用最朴素的方式在这里建立他的商业循环体的时候,五巨头中最年轻的黄光裕也带着梦想,从数千里之外的潮汕家乡来到了这座城市。那是1986年,他还是一位17岁的少年。揣着攒下的4000元和借来的30000元,他和哥哥黄俊钦在北京前门附近盘下一处门面,起初卖的是服装,后来改卖进口电器,主要是彩电。"国美的出现充满了历史感。"后来有人如此形容。

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是对中国家电连锁业而言,国美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国美主导了这个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与在北京打出一片天地的张大中和黄光裕遥相呼应的是,远在南京的张近东果断地辞掉工作,在南京宁海路上租下一个小门面,专营空调,苏宁的历史开始了。

1996年是中国国有企业遭遇特殊困难的年份,"下岗"被赫然列入当年流行语,无数的人面临着重新选择。这一年的年底,陈晓和他的伙伴们,经过反复思量,看准家电销售这个领域,用买断工龄的钱创建了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开始了批发业务。

五巨头中,最后一个登场亮相的是汪建国和五星电器。五星电器脱胎于江苏省五交化公司,1998年改制成立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

与其他几家纯粹的民营企业相比,作为中国"五交化"体系中的幸存者,五星的发展道路显得有一点另类。虽然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但是只有在体制和商业模式变革之后,五星才拥有了成为行业强者的机会。

家电零售业的巨头们,毫无例外地都是体制内商业力量的对峙者。没有体制问题的牵绊,早早进入充分市场化竞争,是这个行业能发展成中国最有活力的行业,甚至让强大的外资都望而却步的关键因素。前面提到的上海百联,还有许许多多国有的商业企业,其致命的弱点也在于此。

巧合的是,和苏宁一样,五星也起源于南京,而且也是靠卖空调起家。

就这样,行业中的佼佼者一一亮相,一个庞大的行业就此诞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