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3)

礼》则称为“祠堂”,意思都是悬挂祖先遗像的家庙。当时若有人故去,均在帛幡后挂一幅画像。古代,妇人深居闺阁,平日出门不多,生前没有画像,对于这种情况,则临时请画工前来,执笔相望,依照绘画。春节祭祖,通常是在除夕之夜,将所有祖先的遗像,依次陈列室内,从元旦起,到初六为止。期间,每天在案前设立香烛,供奉新鲜水果,以供亲戚上门瞻礼拜谒。

[贺年贴]

旧时习俗,新年用红贴子互相投递,由于大部分情况下,贴子是从门缝飞进去,所以叫做“飞帖子”。禇人获在《坚瓠集》中称作“拜年贴”。吴地风俗是在门上黏红纸袋,专门用来接帖,并在纸袋上署名“接福”,或者“代僮”,用来表示欢迎,同时也免得有贴子遗落。旧时北京关于贺年贴的风俗十分有趣。根据《燕京杂记》及《寓圃杂记》:“正月初旬,拜年者踵门,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匆匆驰去,多不面晤主人,司阍者记其姓名于册,多有不识者,倘无司阍者,客到,嫌于启门,贴一纸囊于门外,外写 请留尊柬 四字。拜者投刺于中,即去。”也有的是在门口,把笔墨纸砚摆放在茶几上,如果贺客到来,书写自己的姓名即可。这种“贴到而人不到”的拜年方式,宋代就已经开始。周密《癸辛杂识》载有一则笑话::“沈公子遗仆送刺,至吴四文家,取视之,类皆亲故,因醉仆以酒,阴以帖易之。其仆不知,至各家遍投之,而主人之贴竟不达。”投过贺年贴之后,对于亲朋好友及私交甚笃的,次日应亲自登门回贺。路远的,或者关系较为一般的,只送帖子,不用亲自拜贺。若是生客递帖,主人作为例行答拜,也应回帖。

[贺语]

新年出门散步,倘若遇见相识,彼此行礼寒暄,用“添丁发财”、“称心如意”等吉祥贺语作为祝词。添丁,即子孙繁衍,民族兴隆;发财,即身心满足,民生宽裕;如意称心之类,即心胸愉快,事业成功。新年贺语常给予他人精神慰藉,鼓励信心,增强斗志。唐朝元稹有《元旦诗》:“富贵祝来何所遂。”宋朝陆游有:“行人相贺新年健。”可见这些贺语在当时就已经流行。

[画鸡]

东方朔《占书》以正月一日为鸡,所以按古风当在门户上贴雄鸡画像。《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祗肢国献重明鸟,形状如鸡。重明鸟或一年来临数次,或数年来临一次,国人莫不洒扫门户,翘首企盼,有人还在金宝上雕刻其形象,放在户牖之间,则鬼物自然降服。本日刻画鸡形贴在门户上,大约贴的就是重明鸟遗像。鸡司晨,雄鸡羽毛美丽,声音嘹亮,昂然独立,最富朝气,自古以来,就有“雄鸡一鸣,天下皆震”的说法。

[禁劳务]

元旦停止扫除,含有积累、积聚的意思。在古代,本日不打水,不生火,表示水火不求人,不动刀剪针线,意为趋吉避凶,崇尚和平。而事实上,过年之前,屋内各处早已收拾干净,储水备火,一切杂务,均告完毕,所以,元旦当日自然不用多此一举。至于气恼哭泣,无端谩骂,都是反常表现,不论原因如何,必然会给他人造成不快,即使平日也应尽量避免,元旦则尤其应当禁止,务必使人人皆大欢喜,以度祥和新年。

[迎旺]

欢喜团是吴地的称呼,其他地方也叫“迎旺”,又名“旺相”。吴谷人《新年杂咏·小序》:“欢喜团,杵炭屑而范之。上下合成,圆而有扁势,炭中之巨族也。除夕取以埋炉,置寝室中,谓之欢喜过年。”本日天气尚寒,炉火需求颇为旺盛,在炉子里烧欢喜团,不仅能使满室生春,家人得以取暖,也表达了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

[焚丹药]

古时,每逢除夕、元旦,室内都要焚烧丹药,例如苍术、芸香、辟瘟丹、兜罗香、如意丹之类,或者熏染室内,或者投入火炉。丹药有驱疫功能,其气息芬芳馥郁,还可以助人雅兴,更曾新年欢喜。

[吉祥物]

元旦是新年开端,岁序更新,所以家中一切陈设,都应该取意吉祥。旧时习俗有在门前插芝麻秸,寓意为节节高,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