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6)

就这样的事,他能容忍,他也不和林彪计较,所以当时很多人讲这不公平不公道,但是他从来不问这些事情,所以他们两个还能在一起。

记者:尽管您父亲心胸开阔,但是他的容忍退让应该也不是一味的吧?

罗东进:就是非原则的这样一些事情,我父亲都不计较。但是对原则性问题,他要提出他的意见不让步。

比如说,在辽沈战役中下了决心要打锦州,突然接到情报,国民党在锦州又增加了几个师,这时候林彪就有些担心了,犹豫了,因为他原来对打锦州是有一些顾虑的,当然这些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主席已经多次要求一定要下决心打锦州,而且在会议上已经下了这个决心了,所以他就给主席发了个电报,电报里请示能不能回师去打长春。但是我父亲认为林彪这个想法不正确,所以他就提出自己的意见来,而且想方设法和刘亚楼一起做林彪的工作,促使他又下了决心去打锦州。这个时候主席在等的过程中很着急,我记得有个电影反映了主席冬天在外面等的情景,他不进屋子里去,在外面一直等,整天工夫也不回去,周副主席找他也不回去。

以后由于他们做通了工作,我父亲他们说再给主席发个电报,然后林彪说那你起草,所以我父亲又起草了电报,做了一些自我批评,讲了还是下决心要打锦州,这时候主席才放了心,辽沈战役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在这些原则问题上,他不让步。

记者:人们常常把您父亲称为“毛泽东思想最忠实的实践者”,为什么这样说?而且据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后来和林彪有了一些冲突?

罗东进:他对主席的思想是很忠实的,他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实事求是,不要一味背警句”。

上世纪60年代林彪提出来学习毛泽东思想,要活学活用,要带着问题学,要立竿见影,听起来对主席的思想非常坚决。但是我父亲对他的提法当时就有看法,当然林彪那时候这样标榜学习毛主席著作,他是别有用心的,到“文化大革命”这些事情就清楚了。

我父亲感觉到这种提法不对头,这样会把学习毛主席著作引向一种庸俗化,他不同意。在一次会上,好像是在讨论一个文件草案的时候,我父亲就讲了,这个草案里头写了很多像“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等等这些话,他说这样恐怕不妥当,应当说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当时林彪脸就拉长了,说了一句:“那你说怎么学好?”最后他站起来,也不开会了,拂袖而去。

他和林彪在如何学习主席著作上有不同的看法,我父亲觉得这不是个小问题,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考虑这个问题。我曾经有一次给他写了一封信,讲到我们在学校学习毛主席著作。1961年的4月14日他给我回信,他说:“来信收到,你所提出的问题,我简略答复如下: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你不要满足于现成的词句和条文,最要紧的是了解其实质和精神,所谓‘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不能只从书本上找现成的答案,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多样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们写成‘万应药方’。”所以他对学习毛主席著作是非常明确的。而且信的左上角还专门写了一行字,他说我久不写字,手发抖,你要好好地看,意思是这个事情太大了。同时父亲也感觉到林彪已经听不进别人的话了,所以就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当时也很重视这个事情。把这个事情拿到书记处会上去讨论,当时书记处的会上大家同意罗荣桓的观点,所以小平同志“文化大革命”以后再复出的时候,他讲过两次话,专门讲到了最早罗荣桓同志和林彪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问题上是有斗争的,他说,当时我和罗荣桓同志一起反对林彪。现在回过头来验证一下,大家理解了,但在当时情况下,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能看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