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的电影
导演,一个无权抱怨的角色
一部电影,它真正的作者究竟是谁?我们并不需要马上知道答案:因为有导演电影,编剧电影,摄影师电影和明星电影。首先,我们可以认为电影的作者是导演。即使导演没有参与过剧本的创作,没有指导过演员,没有选择过取景角度,那他也是电影的作者:不论是好是坏,电影总是与导演十分相像,所谓片如其人。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我在上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观看的影片出自一位没有指导过演员,没有创作过剧本,也没有亲自取景的某位先生之手。那么,即使剧本精彩跌宕,演员天赋异禀,摄影师技术非凡,这也是一部糟糕的电影,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出自蹩脚导演之手的蹩脚电影。
我认为,导演是电影剧组中唯一无权抱怨也无权失望的人。导演只有对自己有透彻的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才能决定自己是否能忍受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并且把这些限制转化为有利条件(电影的有利条件),也才能判断这种限制是否会影响到电影的最终效果。大家不要忘了,如今健在的最伟大的导演让·雷诺阿(JeanRenoir)的电影几乎都是受人委托的电影或者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但他却成功地使每部电影都展现出鲜明的个性。
影片的利益与导演的利益密不可分,却可能与其他个体的利益背道而驰。编剧发现自己的意图被修改了,某些对白被无情地删掉了;布景师看到他设计的布景最终只有一小部分出现在作品里;有几段背景音乐在混合录音时被抹掉了;某位演员的效果被剪掉了,而他唯一的错误就是“突出”了几句台词。总之,剧组的每位成员都可能有足够的理由感到失望,或者认为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但电影完成了,这是最重要的,不论是好是坏,总之是完成了。
很多导演已经习惯把自己作品的平庸归咎于制片人的苛刻要求。于是就有这样一种说法:干导演这一行,好比接受一种镀金的奴役,由于投资金额的限制和利益主体的差异,导演被弃置于一个艺术在其中无足轻重的领域,与之相反,小说家、画家和戏剧家却拥有很大的创作自由。
就以法国导演为例,我认为罗伯特·布列松(RobertBresson)和让·雷诺阿是两个绝佳的反例。我有意选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为了拍摄一部成功的电影,罗伯特·布列松需要绝对的自由:他必须亲自选题,独立创作剧本,钦点演员(今后,他会选择非职业演员),他需要有足够宽裕的时间来完成电影的拍摄和剪辑,而且只需数量有限的几位合作者。因此,为了拍摄一部电影,他会耐心地等待一位令他满意的制片人的出现,这位制片人也许是被剧本的主题吸引,也许是对这位曾执导过《一位乡村牧师的日记》(Journald'uncurédecampagne)和《死囚越狱》(Uncondamnéàmorts'estéchappé)的导演的卓越才华十分信任,因而愿意接受他提出的全部条件。
与之相反,让·雷诺阿工作时不会不考虑身边人的意见:他热爱所有与表演相关的行业,对演员和技师怀着深厚的感情;他会采纳制片人的建议,非常高兴地请来某位明星,让他扮演最好的角色;他愿意和投资人或明星就电影主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他会考虑别人提出的所有要求,迁就所有人;他的每一位合作者都会感到自己的观点被采纳了,而电影最终依然保持纯粹的让·雷诺阿风格:热情、跳跃、机智,无从模仿。
因此,在我看来,导演所受的限制是虚假的,换句话说,只有缺乏个性,不够挑剔的导演才会感觉限制的存在。没有哪位制片人愿意投资一部劣质电影,所以总有可能使成形的剧本更加完善……
不过,导演掌握的自由度与电影的预算成反比,这倒不假。拍摄电影时,“时间”太宝贵了--摄影棚的租金,明星的片酬,技师职位的增加--,几乎没有试验的机会,错误更加不可原谅。电影就像一列必须不顾一切往前疾驶的火车,因为后面的铁轨已被炸毁。如遇前方道路阻塞,那就自认倒霉吧!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得开过去。
只有像马克斯·奥菲尔斯(MaxOphuls)那样将天赋、才华与机智集于一身的导演才能把《罗拉·蒙泰斯》(LolaMontès)拍得如此独特,如此美丽,这部诗一般的电影耗资八亿,赤字是必然的!
我在这里插几句题外话:从导演的角度看,我认为,之所以有人会选择像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导演,是因为他们期待从我这里看到两种电影的对比,一种是两年前,也就是“新浪潮”出现之前的正常的法国电影,另一种是当下的法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