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社区文化:深层魅力(5)

三、结论与建议

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征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地方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与社区是不能割裂的,社区是文化产生和延续的土壤,文化的孕育和传承存在于社区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工作之中。一个社区文化氛围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对社区魅力程度的感知。就本次对北京社区魅力指数的调查来看,在社区文化方面魅力点与问题共存,我们将就各方面给出核心的建议。

1。魅力点

(1)社区敬老扶弱氛围好。

敬老扶弱,帮助弱势群体,向来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风尚,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财富。数据显示,北京许多社区开展了大量敬老扶弱的活动,从而在社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非常浓郁的敬老社区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尤其在老社区中得到彰显,这与老社区是一种人情社会的现状相符。

可以说,照看老年人,照顾残疾人与小孩,这种自下而上的社区文化也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友好和谐,给北京的社区真正带来了深层魅力。

(2)社区志愿文化已经形成。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深层次要求,有特色、有价值的社区文化将为社区带来深层的魅力。与以前相比较为不同的是,本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2009年北京社区文化建设中呈现出了鲜明的志愿活动氛围。志愿服务,与传统的敬老扶弱相比,是一种新的公共服务意识或曰公民意识。

许多社区都建立了自主的志愿者组织,由社区内的居民参与,或敬老扶弱,或维护社区治安,或改善社区自然环境等,在社区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尽管这种社区志愿文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2008年的特殊性(自然灾害与奥运会、残奥会的举办),但广泛普及的志愿组织与志愿活动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社区文化,体现了社区居民在精神层面的价值指向与追求,从而为各个社区增添了魅力。

(3)社区交往方式有所创新。

传统的人际交往是一种面对面的互动,非常直接。但随着科技尤其是通讯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交往的方式也丰富了很多,各种通讯媒体交往逐步取代了面对面交往。在北京的社区中亦是如此。

调查表明,除了传统的串门、公共空间聊天的交往方式以外,手机、互联网等方式已经介入了居民的社区交往,并且为不少居民所使用。交往方式的创新无疑使社区文化更具现代化的气息,进而增添了社区的深层魅力。

2。问题分析

(1)新社区居民交往少。由于楼房社区普遍取代平房社区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主流的社区建筑形式,居民的社会交往也随着这种空间格局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为居民交往弱化,社区间邻里互动频率明显不高,而且有部分社区还出现了电子媒体与网络媒体介入社区交往的现象。尽管目前北京社区的居民融洽程度尚可,但长此以往,弱化的社区交往很可能会造成社区居民相互之间的陌生与冷淡,从而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形成,更不用说魅力社区的形成了。

(2)社区文化活动缺乏特色。

社区文化在静态上表现为社区的各种硬件设施和空间布局,在动态上则表现为各种社区组织开展的活动。然而就目前北京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特色少、雷同多的现象。一种活动类型经常出现在不同的社区之间,同时不少社区的活动开展数量与形式都较为接近,这就容易造成社区与社区之间缺乏文化层面的识别因素。诚然在外观上社区之间差异很多,但是如果一个社区不能通过有特色的活动来体现自身有特色的社区文化,则始终无法提高社区内居民的归属感以及增强外界居民对该社区的印象。

3。对策建议

(1)继续树立敬老扶弱的社区价值观,深化社区文化意义。

社区文化除了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为社区内的各种器物以外,在观念层面上还体现为敬老扶弱的传统道德美德。因此,敬老扶弱这一传统中华文化的观念还要继续在北京的社区中大力宣扬和扶持。社区管理机构或组织应当注重在社区内部以海报等形式传播敬老扶弱观念,并在自身组织开展的活动中加大对此的提倡。

在居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中树立这一标准,有利于从居民个体内部建立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激励机制,从而推动居民参与并进而促进社区文化的培育。其次,敬老扶弱观念的全面普及还有利于在社区内部营造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从而使社区文化更有魅力,更吸引居民。

(2)丰富活动特色,适当制度化社区活动。

社区文化的直接载体是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只有通过开展、组织具备社区特色的各种活动,才能逐步形成社区的特色文化。因此,要培育社区文化就需要丰富社区活动的特色,即对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社区文化活动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因不同年龄、文化、职业等形成的不同文化需求,以及社区居民的不同爱好、追求和意愿。活动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新颖、有特色,做到多样化,要千方百计激发、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当前,社区文化活动要以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为抓手来广泛开展,将家庭文化、楼院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率和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金地格林小镇针对不同类型的居民开展了不同的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应当建立制度化的途径,将一些社区活动固定下来,从而焕发社区魅力。如可以在一些特定节日举办敬老活动或公益活动,也可以在每年固定的时间举办系列文体活动等。适当的制度化,将有利于提高社区文化的刚性程度,以及培养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3)提供公共交往平台,增强居民直接交流。

结合本次调查来看,可以发现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一直都是以社区公共空间为舞台展开的。过去,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公共空间绑定,居民在生活中会与邻里进行充分的互动。近年来,虽然家家户户的生活相互独立,但在公共空间中的交往仍然是居民交往的主要方式,不过在交往频度上已大不如前。

研究发现,传统的邻里之间相互串门的交往方式渐微,邻里之间见面聊天的机会不多,相当一部分居民通过互联网或者打电话聊天,取代了传统的见面聊天的交往方式。由于地缘相近性,邻里之间接触的机会一般会多于居住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因而才会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然而现在近邻之间的这种相近性也在不断减弱,居民通过电子网络方式进行“远程交流”的比例反而增加了。

尽管这样一些使用媒体的交往能够增加便利性,能够使沟通变得更简单、容易、快捷,但是作为交流情感最佳方式的面对面交往对社区文化建设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和互联网作为通讯手段代表的是间接的交往方式,它始终无法承担情感桥梁的功能。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具体的面对面互动,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居民面对面地直接参与。

因此,社区管理机构需要保障为社区提供必要的公共空间,因为这是保存现有社区居民面对面交往方式的有效途径。而且,我们建议将社区文体活动有机地与社区公共空间相结合,将社区交往与社区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这可以有效增加社区的魅力。如南池子社区建立了跳蚤市场,提高了居民参与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