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阿尔法”: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5)

2:生来就是为恐怖组织准备的

“9?11”给美国人的内心留下了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也给世界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在和平年代,人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战争,不是疾病,而是日益滋生泛滥的恐怖主义。有人说,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于是世界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专门执行反恐任务的特种部队建设,而那些之前默默无闻的反恐精英一下子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阿尔法”第一次执行作战任务是在1979年3月28日,地点是驻美国大使馆。当时,潜入大使馆的恐怖分子要求迅速提供一架飞机让他们飞往国外,否则就引爆已经装置好的炸弹炸毁大楼。根据安德罗波夫的指示,已经接受了5年严格训练的“阿尔法”临危受命,迅速赶往现场,开始与这名叫做弗拉先科的恐怖分子谈判,以求稳定局势,趁机采取行动。

当时负责谈判的是扎伊采夫,他事后回忆说:“我很快意识到,爆炸可能随时发生,于是我尽自己最大努力软化他的立场。当时,我称自己是外交部领事司的工作人员。我们谈了两个半小时。遗憾的是,我还是没有说服他。我们收到克勃格主席射击罪犯右手的命令。当时,大家都希望打断他按着保险销的手指。狙击兵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但弗拉先科仍然引爆了爆炸物,也炸飞了自己。万幸的是,除了罪犯外,没有伤到任何人。当时没人知道我们的事,就连媒体,对这件事也只字未提。”

就这样,这场可能引发外交纠纷的危机事件消弭于无形。

1981-1988年,苏联境内发生了4起重大的恐怖事件。但由于“阿尔法”小组果断行动,恐怖分子的阴谋无一得逞。

1981年,在萨拉普尔市,阿尔法小组干净利索地制服了3名携带冲锋枪将25名中学生扣为人质的恐怖分子,在整个战斗中,孩子们没有一人受到伤害。

1983年,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恐怖分子扣押了一架图-154客机,将57名旅客扣为人质,阿尔法小组适时采取行动,再次在毫无伤亡的情况下解救了全部人质。

1986年,在西伯利亚的乌法市,阿尔法小组又采取了一次类似的行动,将两名恐怖分子一个击毙、一个击伤,而己方人员和所有人质毫发未损。

1988年,在矿水城,几名武装歹徒劫持了一辆大轿车,绑架了车上的32名乘客,包括31名小学生和1名女教师。阿尔法小组迅速赶到出事地点,准备营救人质。

那一天很寒冷,北高加索地区已经进入腊月。时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接到这一消息时正在主持一个会议,他立刻中止会议,转而与有关官员开始商讨关于解救人质的方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