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由猪肉决定中国的CPI?(3)

一是包括饲料、化肥等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引起了种粮和养猪成本的变动,从而影响了粮食和猪肉的价格;

二是农户在观察到其他经济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后,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这导致了农户存粮(以及存栏生猪)意愿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粮食和猪肉的价格。

当然这并非说天气、瘟疫等因素不影响粮食和猪肉的价格,而是说这些供给方面的扰动可能是一次性的,很难形成系统性的价格变动趋势。从长期的价格数据来观察,天气和瘟疫等对价格趋势的影响更多地属于随机的扰动项,很难想像这么多年以来天气因素会如此凑巧,以至于粮食价格波动与GDP缩减指数高度同步。

如果这样的推断是成立的,那么分析粮食和猪肉价格的立足点就应该是制造和服务部门的供求平衡态势,而非粮食生产情况和生猪存栏数量。

就分析制造部门的价格而言,特别需要注意的背景是以制造业为重心的中国经济高度开放,深刻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同时人民币汇率相当稳定,只在过去8个季度的时间里才出现小幅度的升值。这意味着中国可贸易品的价格与国际同类价格是同步波动的。

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看,1996年以来,这种价格同步波动的趋势确实存在,而1980—1995年期间类似的同步趋势无法明显识别出来。在微观层面检查许多产品的市场价格数据,结论是一样的。

这意味着要分析中国制造部门的价格趋势,必须重点分析国际范围内制造品的供求态势。尽管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也开始对国际价格趋势的形成产生影响,在大宗商品领域这一影响甚至相当明显,但迄今为止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低。就迄今为止的数据看,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活动对于全球生产资料价格趋势的影响仍然是从属性的。

有了这样的分析过程,猪肉价格和生猪存栏数的问题也许就不难解决了。2004年底到2006年初,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工业增长率开始下降,带动中国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不断回落,这期间中国制造部门供应能力的集中释放也对这一趋势产生了影响。由于中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此期间的回落,包括粮食、猪肉在内的食品类价格指数也开始同步下降,猪肉价格下降挫伤了农户养猪的积极性,生猪的存栏数出现下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