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再思考

一、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再思考

2004年,克拉斯莫尔·佩佐夫——一位奥地利经济学派信徒、在美国生活了9年的保加利亚人将美国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与当时中国火热的经济进行比较,并且得出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那样。

佩佐夫的预言固然值得警省,但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乎一直沉浸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蜜月当中,还没有经历过像样的萧条。

佩佐夫预言是基于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一书,根据罗斯巴德解释,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美国20年代信贷扩张的基础之上,如同烟花,煊烂之后终归平淡乃至于寂寞。而2004年的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其规模即令美国“喧嚣的20年代”也相形见绌。事实上,中国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达到了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3倍,股市一路繁荣,房地产市场更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形下,通货膨胀将可能无法控制,政府除了急踩刹车和采取紧缩外毫无选择。过度投资必产生过剩产能、物价下跌以及利润下滑的不良后果,最终将经济引向萧条。

但中国并没有进入萧条,中国的增长一直持续到了2008年,只是因为金融危机而在第四季度自由落体式的下滑。即便如此,2009年的中国经济因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方法的运用,依然稳如泰山。

事实上,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的蔓延,各国政府在危机面前均采用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做法,新凯恩斯主义可以说大放异彩。而瑞典皇家科学院,也适时地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一直鼓吹这一学派的克鲁格曼,使得这一学派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使得凯恩斯主义对于反金融危机的政策主张更加理直气壮。

大致而言,这一派对于目前的危机有如下看法:首先是因为金融创新本身带来风险,因此需要小心谨慎;其次是因为政府的监管不力导致危机扩大化,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监管;最后这是金融家的道德风险所致,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恶果,是自由市场败坏了人们的道德。总而言之,“看不见的手”是靠不住的,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此加以管制。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