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梦寐以求的机会

梦寐以求的机会

为什么他还呆在那里?几乎蹲着,嗅着书籍灰扑扑的气息,而他只要确定人行道上空无一人就可以从他已经呆了一个小时的书店里出来,(貌似)平静地走向一个地铁口,然后永远地消失,和这个街区再无瓜葛。

他一无所知。他唯一的预防措施,就是本能地锁上门,在临街的一边挂出“关门”的牌子。机械的举动。

一个悲剧,真的?

没有预谋。真的没有。如果有预谋,他杀人后肯定很快就会溜之大吉。但是,他留在现场,跨坐在一张草编的椅子上,一只脚放在一个装满了明信片的纸箱上,另一只脚搁在一堆写满惊险故事的画报上。

思前想后,心情渐渐平复。在他每星期都“吞食”的侦探小说中,侦探们,不管是冷静的还是激动的,不管是啰嗦的还是缄默的,都是在案发之后到达的。他们对那些促使X先生杀死Y先生的事件一无所知;而且,他们也不知道X先生的身份(对情节和调查而言都更引人入胜)。从第三章开始,他们的头脑开始变得敏锐,凭借推理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经过调查追踪,他们最终找到了凶手,可惜常常是在从一开始就有他自己的一点小判断的警觉的读者之后。

在这个傍晚,在这间昏暗的商店后间,弥散着淡淡的旧书的味道,情形在他看来非常简单。他不是小说中的侦探,不过他知道谁是凶手:他自己。他知道案发的原因,但他不知道受害者的姓名。他具体的心理活动?一旦把裁纸刀刺破紫色的工作罩衫、插进老书商的心脏,短暂而致命的愤怒就淹没了他,没有给恐惧、悔恨和惊愕留下丝毫空间。

他试着什么都不去想,他做到了:平生第一次杀人的感觉很奇怪。

几乎没怎么流血。书商几乎干净的死亡让他很满意。如果他有预谋,他会更愿意用毒药;但人们不会成天有事没事把砒霜揣在兜里的。

什么都不去想,或者好好想一想,从某种意义而言难道不就是在等着别人来抓自己吗?这个书商可能有家人或朋友,他们或许会担心,会想方设法把店门打开。如果他被捕,他是不是会负隅顽抗?在哪里,在什么时候,怎么样,是谁,还有为什么……?如果,他悄悄溜走没有受到盘问,他的逃逸或许会引发一场让警察和记者都热衷的调查:“书商被杀之谜”。如果他留在这里,被拖去一家警局,他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为什么杀了他,这个坏家伙,社会舆论会不会面对一个更大的谜团、生出无数的假想?

他想的就是这个:离开还是留下来?

如果他走了,警察永远都不会怀疑他;怎么会想到他呢?他一直都是现金支付;而且他不知道受害人的名字,受害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如果他留下来,出于虚荣,在受到不停盘问之后,他是不是还能对他唯一的杀人动机守口如瓶呢?警察有的是法子让嫌犯开口!都是理性主义者,他们不仅仅需要抓住一个罪犯:他们还要求找到作案动机。但是有什么好解释的?没有人可以站在他的位置上去想事情。

是的,应该要让哪个侦探、哪个律师、最后是哪个法官去理解并体会他在这个午后杀人时心中燃烧的熊熊怒火?

作为一个二手书店的老主顾,他多年来都在找一本差不多半个世纪前出版、已经绝版、从未再版过的小说,那是他他年轻时--十三、四岁的样子--,带着狂热、带着战栗反复读过的一本小说,后来他把书借给了一个短暂的恋人(最糟糕的就是迷恋),这个恋人一直没有把书还给他。他认定有朝一日自己会因这本小说而大干一场,犹如一种宿命,一本他只记得书名的小说--《梦寐以求的机会》。作者?出版社?谜……不过道貌岸然的书商几年前就答应过他如果有一天这本书出现在书店里,这本侦探小说,他一定替他收在一边。

是的,如何重温那可怕的一刻,当外面的街灯亮起,书商恶毒地(却没有任何理由)告诉他:“哟,是《梦寐以求的机会》先生来了……告诉您我已经弄到手了,您要的那本书,我盘下来的一堆书里有它。我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读完了,相信我,我觉得那书不怎么样!很奇怪您竟然那么痴迷于它……坦白跟您说:我觉得那本侦探书无聊透顶。不过,今天早上有人从我手中买走了。您来晚了:我已经把它处理掉了……”

于是,一把裁纸刀,他适才都没留意到,在刹那间寒光一闪,映照出距离书店最近的那盏街灯;他一把拿起来,像侦探小说中的罪犯一样刺过去,在那个卑鄙的傻瓜的紫色工作罩衫上划出一道大大的口子。他杀人了,他一定很难获得赦免,哪怕是一位喜欢犯罪小说的名副其实的主教也不会赦免他所犯下的罪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