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祈祷也能战胜枪炮?

“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一个人能够在20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

这也正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激荡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银行家安迪成功地夺回自由的那一刻,我们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拒绝命运的安排,塑造自己钟意的人生?

为什么祈祷也能战胜枪炮?

奇迹出自信仰,就像甘地所创造的非暴力奇迹。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一个身材瘦小的人,性情温柔,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坚不摧的信念。

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人驱赶出印度半岛。

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甘地自己都感觉似乎前途黯淡,无路可走,但他最终妥协于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冷酷的现实。

就是在身后似乎已无人跟随的情况下,他依旧坦然地默念着泰戈尔的词句:“如果他们不响应你的召唤,你走下去吧,独自一人走下去吧。”

也正是在甘地精神的感召下,印度人渐渐醒来,并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使傲慢的大英帝国也不得不低下头颅。

1947年2月一个凄凉的下午,尽管丘吉尔指责艾德礼政府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抛弃印度,屈服于“甘地最狂妄的要求”,但他的悲凉而无奈的演说却无法阻止太阳沉落西山,投票表决时,下议院以压倒多数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批准英国于1948年6月前结束在印度的统治。

也正是因为甘地具有超人的意志力和感召力,印度人由衷地说,甘地在哪里出现,哪里即成为印度的首都。

事实上,很多杰出人物都有着妥协于梦想却不妥协于现实的精神。

1944年4月7日,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降生时,奶奶在他的身边。

为了让婴儿啼哭、呼吸,奶奶用力地向他的脸上吹气。这个世界带给小施罗德的第一件东西便是一股扑面冷风。在以后的人生中,任何迎面来风都会像当年奶奶的呵气一样,使施罗德立刻动员起全身的精力。

由于施罗德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很多人都不看好他,《明镜》周刊总编纳伦曾经骂部下说,报道施罗德纯粹是浪费。但施罗德却并不妥协于人们的认识,他坚定地说,“我想当总理,你们等着瞧吧!”在他看来,“如果人一生中只追求一件事的话,他就一定会成功”。最终“命运”向他妥协了,而纳伦则摆出了一副早有预料的样子说:“我早就说过,这个年轻人有帅才。”类似施罗德的例子在国外并不少见。德国前总理科尔在17岁时就曾说过:“我有朝一日要当这个州的一把手!”他后来比这走得还远。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坚信:“搞政治的人如果没有当总统的野心,那就是平庸之辈。”他毫不隐讳地说:“我最适合当总统。”这在当时招致了很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认为他精神不正常,但最终金泳三让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