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开始创建比亚迪时理想并不远大--只想从日本主导的电池市场分一杯羹。但在随后13年的时间里,从镍电池到锂电池,再到挤进竞争白热化的IT代工和汽车业,王传福率领比亚迪超过了索尼、三洋等电池行业大佬儿。让“代工之王”富士康也为之头疼,更有人断言比亚迪将是丰田汽车未来的真正对手。在中国,很少有企业像比亚迪一样,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在不同的领域遍地开花,并直逼龙头,更没有哪家企业靠人力战术,让跨国巨头惶恐不安。王传福是个传奇,也是一个另类。
投资一条电池生产线,耗资几千万元,没钱怎么办?有人就成。王传福的答案是: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从电池生产线到汽车模具,王传福把人力资源开发到了极致,“20名工程师怎么也能顶上一台机械手吧”。通过自己动手和本土化的人力战术,比亚迪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将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艺改进自始至终地融入到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王传福认为,“半自动化人工”的准确率并不比全自动化低,而且避免了批量加工出错后的大规模召回难题,可靠又灵活。
2003年1月,毫无汽车生产经验的王传福击退华晨、德隆,以2.96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权,他当时甚至连车都不会开,只是在收购秦川汽车以后,才购买了大量的汽车书籍,自学狠补功课。
王传福在汽车领域打的是电池行业的翻版低成本战术:盯紧世界最先进的车型,购买、拆解、分析,无专利的模仿,有专利的改进,不打阵地战,不做变速箱的设计,不做车型的国外购买,直奔目标的模块式的造车方式。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全球汽车产业分工链条上苦苦挣扎,为获得一份低端收入而不断压低身份、不惜血本甚至自相残杀时,王传福却从拆解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为突破点,蔑视现有的商业秩序和游戏规则,改变了中国企业家的形象。
在代工领域,王传福的比亚迪成为让台湾首富郭台铭头疼的大陆民营企业新星,因为比亚迪不仅冲破富士康的层层围剿而让其代工业务成功上市,而且狂飙突进,以蚍蜉之力撼动了鸿海这颗代工的“大树”。有人说他是复制成功模式,有人则认为他是侵犯商业秘密。争议不断,这场代工领域的市场博弈,精彩仍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