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劫后余生(2)

法国亡国时,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组建了法国的“临时政府”。然而,这个“临时政府”却无法让法国像往常一样对世界和欧洲施加影响力。战时盟国的许多会议均没有法国“临时政府”的席位,战争结束了,法国自然也就无法参与涉及欧洲和世界的战后安排了。为此,戴高乐愤愤不平。

历史上,在欧洲,在世界,法国都是一个大国,也一向以大国自居。可这些都不能改变法国在二战后实力骤减,已经不再是“一流国家”。为此,法国还差点没能进入联合国五大国的行列。斯大林曾在雅尔塔会议上讥讽法国,认为法国对战争的贡献还不如波兰,不同意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事宜。这个时候,还是英国人帮了法国一把,说服苏联让法国成为共同管制德国的四强之一。当然,英国之所以如此,不过是为了防止苏联成为欧洲大陆唯一的强国罢了。

按说,法国对德国有亡国之恨,它得以管制德国,必会对其狠下死手才对。确实,法国是这么想的。只可惜,几年的战火,烧得法国遍体鳞伤。国力的衰微,让法国无法实现其传统的肢解德国的愿望。它虽然分得了一块占领区,但在德国问题上却是影响有限。

回顾整个欧洲,连战胜国的命运都如此不济,那战败国的情况则更加不妙。

与一战的情况相比,德国的情况已经不能用糟糕来描述。二战结束时,整个德国处于崩溃边缘。城市一片废墟,各种基础设施几乎被毁坏殆尽,剩余的资产也被战胜国没收。最糟糕的,德国领土的四分之一被划入到了苏联和波兰的版图,剩下的那部分则被置于盟国的管制之下。德国丧失主权国家的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德国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此一来,德国哪还谈得上在欧洲争雄?

相比之下,同是战败国的意大利情况略比德国好些。毕竟,意大利受盟国的控制没有像德国那样严厉,这还得得益于意大利在最后时刻倒戈同盟国一方。虽然如此,意大利还是没有改变自己战败国的地位。为此,意大利丧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而本土也被解除了武装,实行非军事化。此后,意大利变成了一个在安全上不能自保的小国,如果不是美国保着它,恐怕它都无法见容于国际社会。

在欧洲,最让人震撼的是中东欧的“红色浪潮”,苏联的迅猛崛起。

一场反法西斯战争下来,苏联逐渐上升为世界一流强国,而它也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这一点让欧洲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惧,让欧洲传统大国惶惶不可终日。更让这些国家恐惧的是,一些中东欧国家与苏联连成一气,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国际政治力量。面对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苏联,面对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的苏联,面对“红色领袖”的苏联,欧洲诸国知道,即便是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恐怕也难以与之抗衡。

欧洲诸国有理由相信,欧洲最可怕的威胁已经出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