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你参加一个派对,屋里有很多人,你玩得很开心。这时候,屋里突然失火,火势很大,无法扑灭。此时你想逃生。你的面前有两个门,左门和右门,你必须在它们之间选择。但问题是,其他人也要争抢这两个门出逃。如果你选择的门是很多人选择的,那么你将因人多拥挤、冲不出去而烧死;相反,如果你选择的是较少人选择的,那么你将逃生。这里我们不考虑道德因素,你将如何选择?
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其他人的选择,而其他人的选择也考虑你的选择。你的结果——博弈论称之为支付,不仅取决于你的行动选择——博弈论称之为策略选择,同时取决于他人的策略选择。你和这群人构成一个博弈(game)。
这就是博弈论(game theory)——对这一类多人互动决策进行研究的理论。
上述博弈是一个叫张翼成的中国人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博弈论模型,被学界称之为少数者博弈或少数派博弈(Minority Game)。当然,原来的博弈形式不是这么简单,这里我把它简化了,我们在第三部分论述归纳推理时还要谈这个博弈模型。现在很多学者在研究这个模型。
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你会见到很多例子。只要涉及到人群的互动(interaction),就有博弈。
什么叫博弈?博弈的英文为game,我们一般将它翻译成“游戏”。而在西方,game的意义不同于汉语中的游戏。在英语中,game表示人们遵循一定规则下的活动,进行活动的目的是使自己“赢”。如:Olympic Games翻译成奥林匹克运动会而不是奥林匹克游戏大会。在英文中,game有竞赛的意思,进行game的人是很认真的,不同于汉语中游戏的概念。在汉语中,游戏有儿戏的味道。因此将关于game的理论,即game theory翻译成博弈论或者对策论,是恰当的。本书下面统称game theory为博弈论。
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有60多年的历史。博弈论的开创者为诺意曼与摩根斯坦,他们1944年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该书的出版被公认为博弈论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诺意曼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同时对计算机的发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时博弈论还未对经济学产生广泛影响,否则经济学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必定有他的名字,因为诺贝尔奖有规定,只颁发给在世的学者。谈到博弈论,不能忽略博弈论天才纳什(John Nash)。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论对于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正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一种核心工具,以至于我们可称博弈论是“社会科学的数学”,或者说是“关于社会的数学”。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agents)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它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被各门社会科学所应用。甚至有学者声称要用博弈论重新改写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已两度授予博弈论专家:2005年颁发给罗伯特·奥曼(R.Aumann)、托马斯·谢林(T.Schelling),1994年颁发给纳什(J.Nash)、塞尔屯(R.Selten)、哈桑尼(J.Harsanyi)。而像198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公共选择学派的领导者布坎南,199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理性主义学派的领袖卢卡斯(Lukas),其理论与博弈论都有着较深的联系。现在博弈论正渗透到各门社会科学,成为这些学科的通用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