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正的“教父”--商社皆是“潜伏大佬”
丰田、本田、佳能、松下、东芝、索尼、NEC……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才是日本竞争力的象征。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站在这些光环耀眼的日本金牌制造业企业背后的,是拥有全球独有商业模式运营的日本综合商社。它们才是真正水面下的巨鲸,是日本企业界的潜伏教父,日本大企业成长的幕后推手,是主导日本经济的内在力量,是日本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庄家、幕后操盘手。
决定日本经济的六大财团
众所周知,美国有十大财团: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和得克萨斯财团。
在日本,也存在着六大“以资本为纽带”的“财团型”企业集团。丰田、本田、佳能、松下、东芝、索尼、NFC……站在这些光环耀眼的日本金牌制造业企业背后的,是拥有全球独有商业模式运营的日本六大财团。它们才是真正水面下的巨鲸,是日本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庄家、幕后操盘手。
日本财团就是一个新型的家族企业,它不再依靠自然人的血缘关系界定家族成员,而是以企业法人之间的资本关系形成新型的命运共同体。“二战”以前的财阀是法人,集团有组织、有总部;而“二战”以后不再有财阀,日本《反垄断法》公布之后,50%以上的股东控股都不被允许了,家族控股、家族管理的形式完全没有了,股东十分分散,股份比例不能超过5%,成为了完全的股份制结构。所有集结到财团下的成员企业相互之间只有参股行为,可以说是兄弟公司,“亲戚”关系,却不再由“爸爸”来当总管或统领。没有了“父子”隶属关系,也就没有了“集团公司”、“总部”这样的行政机构,没有“财团”的组织形式了。如今的财团就像是一个“品牌”下的利益共同体。其特点是:各成员企业之间呈环状持股,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各成员企业之间只是一种横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相互提携业务,因而它只是松散的联合体;虽然集团以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核心,最高权力机构是“经理会”,但集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集团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以“总经理会议”为纽带的战后日本财团,表面看起来松散,而实际上确是联系紧密,这一点在最高领导人的任用上就可见一斑,被称为东芝“重建之王”的前任社长土光敏夫曾经是三井财团另一企业石川岛播磨重工的社长,在东芝经营出现极大问题的时候,时任东芝董事长石板泰三(后出任日本经团联主席)直接任命土光敏夫为东芝社长。这种高级经理人在财团内部流动,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十分普遍的,这种现象比较类似于中国国有大型企业间的高层变动。
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团曾是日本最早形成的垄断财团。如今,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银等六大垄断财团掌握着日本的经济命脉,控制着日本的大量公司。前三者是直接继承“二战”前财阀谱系的集团;后三者是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主办银行为中心形成。
三菱财团
在日本的六大财团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是正式成立于1954年的三菱财团。三菱财团的核心企业有东京三菱银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电机、本田技研、麒麟啤酒、旭玻璃等。该集团主要以汽车、成套设备、军火、电子、石油化学、飞机、造船、核能等产业为重点,并致力于城市住宅开发和新材料开发等,控制着日本的军火工业。1977年后开始积极展开与中国的经济交往。
虽财团正式成立于1945年,但三菱集团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以后,三菱集团才开始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根据明治政府的增产兴业政策,三菱集团收购了政府管辖的碳业、造船业,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范围。弥太郎过逝后,弥之助、久弥接手三菱集团,更进一步地扩大了经营范围,实现了由政治商人向财阀的转化。从1917年至1921年三菱合资公司直接经营的产业逐渐分离,进一步确立了财阀垄断体制。此后在19世纪30年代,假借财阀转型的名义,更加推进了重工业化、军事化的进展,缩小同当时最大的财阀(三井财阀)的差距。
三菱集团从相关的产业逐渐入手,实现了连续发展。从海洋运输业到进行海洋运输业不可缺少的燃料--碳业的发展以及造船业的发展,此后转型为三菱重工业,与此同时也开始着手于重化学工业领域。以1950年朝鲜战争为契机,日本的大企业在战争的破坏与战后的混乱当中重整旗鼓,分别进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