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爱的轮廓(1)

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是一见倾心,誓言"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也有人说是日日相守,形影不离,即便天天相对也有说不完的情话,吐不完的相思。彼此间心有灵犀,一个眼神便能明白对方的心意。他/她关心你,无微不至,微笑着接受你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并逐一为你办到,而且无怨无悔。无论分开多久,心里都只装着对方一个人,对别的优秀的异性目不斜视,满腔爱意都只给了彼此。重聚的时候,两人缠绵缱绻,相拥而泣。就这样,互相宠爱着一直到老。暮年黄昏之时,两人依旧爱意绵绵,回顾过去,从未对彼此的感情产生过质疑,也从未有过冷漠。

这样的爱情,大概是所有人心中的理想模型。可这样完美的爱情出现在哪里?在偶像剧、爱情小说、情歌中随处可见,可就是鲜有出现在生活里。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曾经追求过理想中的完美爱情,可到头来却落得个孤独寂寞的下场。他对自己的表姐,也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一往情深。当表姐嫁给奥地利王子的时候,他便断绝了跟外界的联系。路德维希二世绝不是个好的统治者,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他把童话搬进了自己的城堡,成就了举世闻名的新天鹅城堡,并在里边度过漫漫几十年的生命。那个时候,路德维希二世才22岁,他在与未婚妻结婚的前一天宣布取消婚约。在他的心里,依旧难以割舍对表姐的那份炙热情感,只好躲起来缅怀远逝的爱情,直到他的生命被政治阴谋所吞噬。

我们之所以对理想中爱情有着如此执著的挂念,就是因为这种爱情模型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换句话说,对爱的初次印象决定了对未来爱情的追求,尽管有些印象不完全正确。

对爱的印象有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不计回报的付出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观念:情侣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不应该有所求。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才能做到无条件付出,并且始终如一面对你合理、不合理的一切。当然,父母微笑地做着,可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不知道这些。当父母的宠爱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时,孩子便会自然而然觉得身边的人,特别是爱人应该延续这种习惯,最好做得比父母还好。这种长期存在的概念,会导致孩子在建立未来爱情模型有所偏差。偏差会在现实的爱情中变成安全隐患,威胁着孩子与情侣的关系。

很多人在恋爱关系中都抱有这样的心态:我从小到大就没有受过委屈,你也不能让我受委屈。这部分人不自觉地将父母对他的包容和宠爱强加在了恋人的身上,认为在父母那里受到怎样的对待就应该从恋人那里获得怎样的对待。

其实,父母与孩子、恋人与恋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尽管他们都是由爱联系在一起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是一种纯自然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自然而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出自本能,这种由自然界决定的亲缘之爱是无论何时都不会褪色的。你腰缠万贯也好,一贫如洗也罢,在父母面前永远都脱离不了"孩子"这个身份。"孩子"的身份能让你在任何年龄阶段,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享受父母不计回报的爱。而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在未来代替他们存活于世的细胞,是这世界上无可替代的"复制品"。所以,父母爱孩子,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哪有人向自己的生命索取回报的?

正是这样的缘由,父母的爱成为孩子对爱的初次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爱情的轮廓。而一旦这种轮廓变得清晰,长大成人的孩子不明就里的就会在恋爱甚至是婚姻中出现问题。

在亚婚姻状态里,不少人把对爱的初次印象变成了衡量爱情的标杆,致使他们选择了不同于传统婚姻的爱情关系。

就像某些同居而不结婚的年轻人,他们有些人可能在观念里保留了错误的爱情讯息,将伴侣关系同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混为一谈,导致对方迟迟不愿意也不敢步入婚姻殿堂。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爱的初次印象可能对人的爱情观造成的不良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当某一方用在血缘关系中形成的价值观去要求平等关系中的恋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父母的任何举动和思想引导都可能影响孩子对爱的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就像一位热爱音乐的母亲,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长大之后能够延续她的音乐梦想。一个企业家父亲,他会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去顶级大学就读管理,毕业之后能接手他的企业。不得不承认,父母对子女抱有期望并不是错,可当子女的想法跟父母的期望相悖时,矛盾就产生了。在矛盾产生的过程中,父母传递给了孩子一个关于爱的致命错误,那就是占有和强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