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导言 婚姻未死:婚姻家庭的价值(1)

诺尔斯说"婚姻不是一张彩票,即使输了也不能一撕了事。"

婚姻不是一张彩票,但是却跟彩票有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不可预测性。你不知道结婚后会面临怎样的生活,也不知道结婚后会有怎样的矛盾。你当初因为种种原因跟他/她结婚,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幸福。然而,当你真正步入婚姻的时候却发现,幸福并不易得。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婚姻家庭的理解和认识也呈现出了不同层面的区别。有些人惧怕婚姻,有些人厌恶婚姻,有些人结婚不要孩子,有些人因为孩子而维持变质的婚姻,有些人带着孩子过起了单身父母的生活……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受到了挑战,原先儿孙绕膝、夫妻白头的天伦之乐被现代人扫地出门,这些非传统婚姻家庭模式的婚姻,我们称之为"亚婚姻"。

各种各样的亚婚姻状态让一些人对婚姻家庭失去了信心,他们反复询问,难道家庭的价值就这样遁迹,没人再肯珍惜了吗?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发动了"家庭革命"。从时间上不难判断,"家庭革命"是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潮而出现的。女权运动打碎了陈旧的两性模式,也动摇了原先稳定的家庭根基。两性角色有了更加猛烈的冲击,离婚热随之产生。人们第一次面对家庭时如此惊慌,难道家庭要不复存在了?在人们追问的同时,社会上的同居、婚前性、婚外性、未婚先孕的现象层出不穷。在那个时候,还没有亚婚姻这个概念,人们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像对待一个可怕的预言一样对待轰轰烈烈的"家庭革命"。当时,与"家庭革命"一同出现的还有很多新鲜事物,像"同性恋家庭"、"单亲家庭子女辅导中心"、"性爱俱乐部"等。

当"家庭革命"首度出现的时候,美国社会掀起了一阵关于家庭结构的讨论。一些人认为,家庭结构的松散是由于家庭职能的弱化和个人享乐主义的强化。个人享乐主义让人们更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满足,忽视了传统价值观念和责任道义,伦理在个人享乐风的洗劫下变得脆弱不堪,过去那种为了家人而努力的传统逐渐被个人享乐主义取代,家庭成员更加重视个人奋斗和个人幸福。

另外,美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也为美国社会灌输了一种消费思想。消费思想告诉人们,任何投入都要考虑其有效的利益回收,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自然是最好。本着这种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婚姻时开始犹豫,我的投入到底值不值得,能不能获得理想的投入产出比。犹豫导致了同居现象,导致了两性关系的肤浅。当两性关系不再如从前那般牢固的时候,家庭职能也就无从发挥效用。

可以说,美国充满竞争的社会让人们养成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做什么都带有目的性,对待任何人都不能付出真心。这种情感上的麻木被悲观的美国学者认为是人性的退化,是造成家庭不稳固的重要原因。人们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忘记了如何关怀彼此,如何给予对方必要的安慰和鼓励,更忘记了如何理解彼此。这种个性的形成带到爱情中便会发生很多冲突,当男人女人无法付出真心的时候,这样的爱情就会很快被淘汰。爱人不再是唯一,身边的伴侣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换,能够长寿的爱情越来越少,家庭即使是想发挥其职能,也无从下手。而且,美国政府发挥了很多原本属于个人家庭的职能。现在的家庭轻松很多,政府把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福利待遇都安排好了。这样一来,家庭不必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付出过多的心思,从而助长了个人享乐主义之风。

也有另一些人认为,家庭职能虽然弱化,但仍然对一个家庭起着关键性作用。家庭职能对家庭成员的身心、情感都有教育作用,对于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仍然十分重要,并不影响家庭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而且,家庭职能的弱化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它提高了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能力,迫使家庭成员自力更生,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和索取。而个人质素的提高,正好适应了美国经济社会的需要。不过,美国人仍然对血浓于水的观念十分在意,显然,家庭价值在他们心里依旧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美国人仍然对家人关心备至,虽然自立门户的年青人有很多,但大多数年青人都在心理上依靠着父母。虽然单亲家庭的数量猛增,但是很多单亲家庭都选择了组建新的家庭。换言之,离婚的人多,再婚的人也同样不少。家庭成员个人质素的提高,让家庭两代人之间多了心平气和的交流而少了责骂,家庭地位更加平等。

家庭革命虽然爆发,但是家庭这种形式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取代,仍然是未来两性关系的主要归宿。不过,家庭形式正在发生变化,相比过去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然而,这种变化正说明家庭正在努力调节自身从而适应变化的社会,这恰好是家庭在顽强生存的表现。家庭革命带来的是对家庭价值的重新省视,而非解构。家庭朝着人们更加喜爱的方向变化,脱掉从前"牢笼"的本质,让更多人接受它。

其实,这两种看法道出了美国家庭发展的两个侧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