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都是戴尔惹的祸,IBM勾引联想

曾经的PC机老大IBM如今是日薄西山,被戴尔逼得走投无路;那个曾经依靠贩卖IBM二手PC起家的预科生戴尔,现在同样也是联想的心腹大患。

戴尔公司的老板叫迈克尔·戴尔,1965年出生于美国休斯敦。身为牙医的父亲希望这小子将来能当个医生。在美国,医生绝对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可是戴尔却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中学三年级时,戴尔开始迷上了电脑,他喜欢把他那台AppleⅡ拆散,又重新装上,乐此不疲。现在看来,在美国,尤其是IT领域,成为《福布斯》富豪榜的名人们,绝大部分都是些“不务正业”的孩子。越来越迷恋电脑的戴尔,越来越让父母搞不懂,越来越让父母头大。不仅如此,戴尔还去推销报纸,甚至利用电脑将客户归档,他的推销手段总是让同行们感到非常惊讶。今天看来,戴尔无疑是一个商业奇才。可他的父母并不这么认为。当戴尔用推销报纸赚来的钱买了辆宝马开回家的时候,父母都傻眼了。在父亲的眼中,小戴尔已经变坏了。

父母之命不可违,在中国这个孝为天下先的国度,孩子们一般都要顺从父母的意志。在美国那个自由主义泛滥的国度,戴尔还算一个孝顺的孩子,他为了不让父亲伤心,考上了医学预科生。可是就在戴尔进入大学第一年,他敏锐地发现一个商机:很多电脑零售商积压了大量IBM过时的PC,这些PC堆在那里简直就是一堆破烂。戴尔花钱将这些破烂买过来,化腐朽为神奇,重新组装。经过戴尔组装的PC机,价格不到IBM的三分之一。很快,破烂货在戴尔的手上变成了抢手货。每逢周末,在戴尔的宿舍门口,很多人早早地排起了长队。这些人都是戴尔的同学,他们等着戴尔醒来。后来,戴尔慢慢发现,同学们之所以喜欢他组装的二手电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组装的电脑相当便宜,中间既没有销售商,也没有代理商,这种直销可以将成本降低二分之一还多。

于是,戴尔索性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从此以后,校园里就再也找不到戴尔的影子了。尽管父母都觉得没有面子,可戴尔不那么想,他一门心思做电脑生意去了。IBM起初并没有将这个大学预科生放在眼里,等到2001年,戴尔电脑一举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计算机厂商,IBM才后悔莫及。

这就是戴尔的发迹史,不可谓不传奇。就在戴尔逐渐扬名全球的时候,在联想集团,也冉冉升起了一颗新星。2000年,年轻的杨元庆出任联想电脑公司总裁,当年联想电脑销量达到262万台,夺得亚洲(不含日本)销量第一,其中笔记本销量11万台,连续5个季度蝉联中国市场第一。论年纪,杨元庆比戴尔大一岁。就在杨元庆荣登联想集团高位的时候,戴尔电脑每天在网上的销售额超过5 000万美元,对于杨元庆来说,这个数字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戴尔不仅在美国攻城略地,逼得IBM的PC部门没有了立足之地,在中国,戴尔也早已跃马疆场。不同于其他美国公司那样财大气粗,一进入中国就在北京、上海跑马圈地,戴尔反而选择在厦门成立“中国客户中心”。到了2000年,戴尔的中国扩张计划已经酝酿成熟。按照戴尔一贯的风格,如果全面挺进中国内地,那么联想的老大宝座就危险了。那个时候,IBM还没有大张旗鼓要卖掉PC,杨元庆却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

杨元庆马上给柳传志了一份报告,希望能通过并购的方式,收购全球大腕儿级的PC厂商,这样一来,联想可以借助国际品牌,迅速走出去,提前巩固联想在全球的江湖地位。柳传志接到杨元庆的报告并不认同,他将这份报告放在了一边。没错,联想在国内是老大,可是走出国门谈并购,联想还很稚嫩。

然而,戴尔的年轻无畏令联想集团心生畏惧。

于是,联想集团开始跑马圈地,追求多元化。2001年6月,联想集团与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成立互联网合资公司。时代华纳是全球著名的互动服务供应商,当时双方的计划是共同出资两亿美元。联想集团很高兴,柳传志、杨元庆在签约之时满口的豪言壮语。可是公司成立后,资金也投入了,双方却再没有动作了。结局很凄凉,高调联姻最后凄惨分手,联想集团不得不撤出合资公司。

伤心的时代华纳之旅并没有让柳传志和杨元庆停下脚步,反而让他们更加坚信,联想集团要发展成一个全能型的IT集团,这才是他们的目标。2002年,联想集团出资5 500万港元,收购国内领先的IT管理咨询服务公司汉普管理咨询公司51%的股份;投资2 333万港元,与智软公司合资设立保险业IT服务公司;投资近6 000万港元,与中望公司成立合资公司。

2002年,是联想集团向IT服务领域扩张的一年,这一连串的动作,就是为了对抗以戴尔为首的国际巨头们对中国IT市场的冲击,联想集团甚至希望通过这些合作,能够占领IT业的多层次市场。可是联想集团再次陷入尴尬境地,这些投资并没有令人欣喜的利润贡献。

咨询、保险、互动市场的出击,表明联想集团陷入了全面战略的误区。就在2002年,联想集团又杀入了移动通信领域。当年,联想集团与厦华电子共同出资1.5亿港元组建合资公司,联想集团在合资公司中持股60%,成为控股股东。这个合资公司并购了双方原有的手机业务,需要跟市面上将近40家公司一起疯抢蛋糕,竞争如此激烈,联想集团期待的利润都成了镜花水月。

到了2003年,柳传志的压力陡增。

2003年,联想集团在中国PC的市场份额从30%以上下滑到28%左右,而且,下滑的趋势依然明显。到了2004年,联想集团依然没有良策,市场份额更是下滑到24%,联想集团已经失去了龙头老大的地位。

联想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的投资扩张动作,期待好歹能有一个萝卜熟了。联想集团投入1亿港元建立门户网站FM365;投入3 500万美元收购证券网站赢时通公司40%的股份;投资5 000万港元与新东方合作网络教育业务。不过结局却很凄惨,联想集团甩卖了金融电子商务,甩卖了赢时通股份,退出了跟新东方的合作,也抛售了在网络设备领域持有的25%的股份。

PC业务是联想集团安身立命的招牌。2003年,除了企业跟个人客户电脑销售有增长趋势,其他业务几乎是全线亏损。财务数据让柳传志很尴尬:全财年营运手机业务亏损7 460万港元,IT服务业务亏损5 800万港元,合约制造业务亏损9 520万港元。市场份额下滑的同时,投资业务也是亏损累累,这对联想集团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竞争对手戴尔公司却更加咄咄逼人。2003年,戴尔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远远超过联想集团,增长速度是38%。尽管这一年戴尔在中国的PC市场只拥有8%的市场份额,远远排在联想集团后面,可是戴尔的增长速度是联想集团的三倍。在戴尔的市场占有计划中,中国是全球第四大市场,必须要在中国抢夺一块大蛋糕。

现在,听到长城集团要收购IBM的PC业务的消息,联想集团的管理层立刻坐卧不安。戴尔已经让联想集团生畏了,再加上个收购IBM的PC业务的长城集团,联想集团可就扛不住了。这样一来,势必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PC市场将会一片混战。

其实,IBM一开始选择跟长城集团进行谈判,只不过是一出双簧好戏的前奏而已。可惜联想集团一直被蒙在鼓里,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高盛相当狡猾,一开始让IBM选择长城集团进行谈判,目的就是让现在位置不稳的老大——联想集团备受刺激。在戴尔的疯狂进攻下,在联想集团构建全IT江湖频遭失败的打击下,IBM这一着棋无疑是把联想集团逼上梁山,不得不参与竞购IBM的PC部门,而且,还得出个好价钱。没办法,谁让你的软肋被别人拿捏住了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