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发散思维(1)

不止一条路通向罗马

德国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黑格尔的话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相当困难。创造性思维需要的是那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被那些所谓的正确答案禁锢了太久,以至于现在要拿出那孩童般至纯的想象力的时候却捉襟见肘了。不过,本书中那些侦探小故事倒是锻炼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不错案例,在扑朔迷离的案情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推翻那些所谓的不可能、不合常理的事情,把一切纳入可能的范围,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个聪明的侦探。

关于发散思维的经典心理学题目就是要随便拿出一个常见的事物,然后联想它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这个在心理学课本上已经泛滥的例子却不失为一个关于理解发散思维的好案例。比如,老师们会拿出一块砖头来,让同学们想,砖头的用途有哪些?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了砖头的特定用途,比如建造房屋、修桥铺路,远一点儿的会想到用板儿砖拍人,将它作为武器,伤人或者防身。相比较而言,用板儿砖拍人的同学算是独创性最好的同学了。其实,按照不同维度划分下去,答案远远不止这些。根据砖头的重量,可以用来压纸、腌菜、做凶器、做砝码、做哑铃锻炼身体等等;根据砖头的形状,可以用来当做尺子、多米诺骨牌、垫高等等;根据砖头的颜色,可以用来在水泥地上当做笔写字、画画,压碎之后的红粉可以做指示牌,掺进水泥做颜料等等;根据砖头的硬度可以做凳子、做锤子、做支书架、用来磨刀等;根据砖头的化学性质可以用来吸水;还可以做成工艺品,留作纪念。砖头的用途根据不同的维度划分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发散的答案涉及的领域越多说明你的发散思维越强大,你也就越能够从有限的生活领域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最近的一些流行节目或者畅销书里,都会提到孤岛生存的技巧和本领。大致就是将参与活动的人放逐到一个孤立甚至荒凉的小岛上,给你特定的工具,或许是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或许是用不到的,总而言之,就是那种在孤岛上看起来根本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帮助的所谓工具。但是真正的强者是能够发掘这些没用的东西身上的特殊用途的。

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上的一个小案例就突出地反映了一个小小的化妆镜的作用。案例中的主人公和两个同伴被困在一个已经失去动力的小渔船上,他们身边只有钓鱼线和一个小小的圆形化妆镜。现在,他们如何利用手中的工具逃出这片汪洋大海?

或许钓鱼线还可以帮助小船上的人们钓住一条海鱼,维持他们对食物的需要,但是镜子的作用没有人能够明白。老师点了很多学生回答镜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大家都纷纷摇头。直到有个同学突然说镜子会反光,大家同时也看到了老师眼睛里闪过的亮光。反光之后呢?思维发散开去,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个最先想到镜子反光的同学说,反光的镜子在大海上可以反射太阳光,然后利用光的反射可以将镜子反射的光照到大海上其他靠近他们的船只上,这样相当于是求救信号。情况一下有了转机,起初大家都被困在那个镜子是用来照的这个思维定式上面,镜子不止可以用来反映我们的美丑。那天的课程结束后,包里有小镜子的女孩们突然觉得自己多了一样宝贝。其实,不是我们身边缺乏宝贝,而是我们缺乏发现宝贝的发散性思维。

联想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联想可以获得新的灵感和看待问题的新角度。而发散思维就是这个源泉的重要通路,因此,在心理学上,测定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多维呈现的思维,包括纵向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发散思维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不要一个想法坚持到底,要学会从多角度展开思考,思维要向多方向扩散;不要设置任何拘束和管制,将思路扩展开,以得到新的结构和创造。

许多成功发明新事物的科学家和其他的成功人士,甚至包括优秀的学生,他们都是借助了发散思维的思想,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规律和事物,从而获得了成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跳跃着的思维

旧的思维框架给我们带来拥有经验的自信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禁锢。科学家首先在动物的身上验证了思维定式的禁锢。

科学家曾经把一条鲨鱼和一群热带观赏鱼关在一个池子里,鲨鱼和热带鱼之间用钢化玻璃隔开,为了保证鲨鱼的生存,科学家每天都会往鲨鱼那边投放一定数量的鲫鱼,因此鲨鱼是不会被饿死的。但是,鲨鱼看见玻璃另一面的那群热带鱼每天在自己的眼前晃来晃去,就一心想尝尝热带鱼的滋味,每天都剧烈地撞击钢化玻璃,企图通过玻璃去吃掉那群热带鱼。但是它的撞击显然是不成功的,钢化玻璃的承压能力超过了鲨鱼的努力,它虽然每天都会撞击玻璃,被弄得伤痕累累,但是从来没有吃到过热带鱼。

三个月之后,鲨鱼不再撞击玻璃了,它安心吃掉投放在自己这边的鲫鱼,不再觊觎那群色彩斑斓的热带鱼了。

科学家们把鲨鱼和热带鱼之间的钢化玻璃撤掉了。鲨鱼依然安然享受自己的鲫鱼大餐,从来不往热带鱼那边游。虽然两边的水域都已经连为一体了,虽然有时候那些热带鱼也会游到鲨鱼这边,甚至面对逃到热带鱼那片水域的鲫鱼,它也不再追赶。无论怎样,鲨鱼都不敢越雷池一步了。

鲨鱼为什么不愿意游过去?因为它已经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这个经验让它放弃了游过去的勇气,只有这样才是安全的,所以,不再犯傻了。虽然后来情况有了变化,它仍然相信自己的经验,不再愿意冒险了。

鲨鱼的表现也正是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候的真实写照。我们从小被灌输了很多正确答案,试图在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并且按照所谓的正确答案去规定自己的思维和言行。于是,我们成为了符合社会规则的人,但是永远不能比别人多走一步。我们固守在自己的思维圈子里,从来不肯跳出来看看,是否这个所谓正确的经验圈子和思维定式正是禁锢我们的思想和发展的牢笼。

最近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案例,是一个关于大学生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的对比。心理学家在黑板上画个圆圈,然后问在场的大学生们那是什么。得到答案最多的就是圆。但是同样的问题,放在了幼儿园里,答案却是五花八门,小朋友们说那是气球,那是圆,那是0,那是镜子,那是太阳,那是饼干……那代表着太多太多的含义,而经历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得到的答案却那么单薄。这说明成年人已经在很多事物上都形成了思维定式。所谓思维定式,就是在过去的某一生活阶段的经验总结,是经过成功或者失败检验之后得到的正确思维。我们会利用思维定式来判断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虽然可能事物的内部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还是用僵化的思维来断定事物。显然,这个时候,所谓的思维定式不仅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且会阻隔我们的联想和对事物的全面判断。如果不突破思维定式,只能被原来的框架牢牢捆住思维的翅膀,让我们无法翱翔于真理的天空,更不可能激发创新的能力和取得成功了。

就像这头葬身火海的小象,思维定式把我们禁锢在经验里,无法淬炼出创造力。马戏团捕捉到了一头小象,为了防止它逃走,就在它的四只脚上都锁了铁链,每当它想逃跑的时候,铁链就会把它的脚磨得鲜血直流,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之后,它不再逃了,因为它的思维定式告诉它,它是逃不掉的。即使后来马戏团只用很细小的绳子绑着它的脚,它也不跑了。马戏团着火了,人们都跑出来了,只有强壮的小象没有出来,它葬身火海了。

和前面提到的鲨鱼一样,小象也是被自己的思维定式捆住了,它因不能突破自己内心的锁链,所以才不肯逃跑,直到最后葬身火海也没有能够突破那细小的绳索。读到这里,我们都知道,能够困住鲨鱼和小象的,不是那层玻璃,也不是那细小的绳索,而是它们心中的锁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只要肯突破内心的禁锢,我们就能够找到新的出路。

一个畅销的牙膏品牌,因为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高,企业也风生水起,发展势头良好。十年后,消费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企业的发展也呈现停滞状态。如何能够打破这种沉寂局面,让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呢?公司召开了会议,商讨对策。大部分人的建议都是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艺、降价等传统的方式,这些方式虽然会得到暂时的效果,但不过是权宜之计,可能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企业就又会陷入困境。有个员工说,把牙膏盒的开口增加1毫米。老板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迅速投入生产,当年该公司的效益就增加了35%。这是一个典型的打破思维定式的成功案例,我们一般都会在想要提升企业实力的时候采取增加自身工艺水平等方式,而那个员工提到的这个建议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如果牙膏口多开1毫米,人们根据习惯的驱使,一定长度的牙膏,因为膏体粗了,而消费就会多。这样无形中就会增加牙膏的使用量,而使用量会带动消费量的增加,从而促进了公司的效益增加。

只有突破思维定式,才能突破原有的框架束缚,激发创新思维和取得新的成功。

在科学史上,那些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的人大多不是当时的名家,而是那些学问并不渊博、经验也不丰富的年轻人。爱因斯坦在26岁时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贝尔在29岁时发明了电话,西门子在19岁时发明了电镀技术,巴斯噶在16岁时写成了圆锥曲线的论著。

突破旧的思维,才能让人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我们在认识和研究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从更多层次和角度出发,多学科地考虑问题,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寻找唯一的答案。

发散思维可以是跳跃的、多元的,寻找众多的可能答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