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金时代(10)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好儒的田蚡作了丞相,儒家得以登堂入室。《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了这一政治变化:“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做了丞相,他废弃黄老、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从一介平民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莫不心驰神往,潜心钻研儒学了。”(原文: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尽管汉武帝开始任用儒生,但汉朝的法家治国理念并没有改变。史载汉武帝任用了大批正直廉洁的法家公务员文法吏(又称“文史法律之吏”,后来其中许多人被戴上“酷吏”的大帽子),还让张汤修改法律,使法律更为完善。

直到汉宣帝刘询(前92~前49,在法律中引入了儒家“亲亲相隐”原则),法家思想仍是西汉的指导思想。汉元帝刘奭作太子时就好儒术,为人柔懦。他反对宣帝“用法太深”,建议任用儒生,宣帝因此严厉斥责了刘奭,一度准备让好法令的淮阳王刘钦作太子。

《汉书·元帝纪》载:(太子刘奭)性格柔顺仁慈,爱好儒家思想,看到宣帝所任用多是精通法制律令的官吏,又用刑名学派思想制约臣下,在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因为犯有诽谤朝政罪被杀后,曾经趁陪待宣帝宴饮时从容指出:“陛下执法太重,应该任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本有自己的制度,就是霸道王道共用,怎么可以用德政教化天下,使用周朝的制度呢!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好是古非今,混淆名实,不知该遵循什么,怎能把国家委托给这些人呢?”他叹息道:“扰乱我汉家制度的是太子啊!”从此疏远太子而喜欢淮阳王刘钦,曾说:“淮阳王能明察事理,又好法令,应该做我的太子。”这时淮阳王之母张婕妤特受宣帝宠爱,宣帝有意要用淮阳王取代太子。然而因为宣帝在少年时曾依靠许氏,自己和太子都是从低微地位上来的,所以始终没有舍弃许氏母子。(原文:[太子刘奭]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而王母张婕妤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不幸的是,宣帝的预言成了现实,他的犹豫不决则成了灾难。

元帝上台后,立刻封没有任何功勋的孔子第13世孙孔霸为关内侯,赐食邑800户,号褒成君,给事中,加赐黄斤200斤,府邸一所。读经作官成为当时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儒生满朝,甚至执法也要“顺经术意”。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元帝广用儒生之事说:“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而自诩其敦厚朴让之多福。宣帝曰:‘乱我国家者,必太子也。’其言验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元帝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