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经济学成本

从“覆水难收”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何看待成本,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掌握经济学基础的重要标准。我们以吕尚的故事为例子,整理一下经济学中关于成本的思考方法。

经济学中,因某些活动而消耗的价值称之为成本。花钱买东西,对买方来说,花费的金钱就是成本。当然,消耗的价值不一定仅局限于金钱。某一行为产生的疲劳以及挫折所带来的不愉快等,都属于消耗的价值,我们都称为成本。

要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必须懂得如何去正确地计算成本。因此,我们这些老师在教授基础经济学时,一般都会花时间去说明经济学中所考虑的这种成本的重要性。无奈我做了多次,却意外地发现要让学生们明白这一点是一件非常困难而且是极为头痛的事情。困难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成本,与经济学家在教材中所描述的成本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经济学中所讲的成本,指的就是用于将来经济活动的开展所消耗的物品、服务资源。或者也可以指一种机会,可以将这种机会称之为“机会成本”。

在此,关键的是“用于将来”这部分。对于已经花费的不可能回收的东西,或者说不管采取什么手段都无法节省的费用我们将其称之为沉没成本,也称为沉淀成本或埋没成本。在经济学当中,并不把沉没成本看做一种成本。简单来说,经济学中所讲的成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到的费用减去沉没成本所得到的差额部分。

这样考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部分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无论如何,你都必须支付。因此,要想合理计算成本,应该将沉没成本排除。换句话说,因为水已经泼出去了,再也无法收回,对于不可能改变的事情不应该将其列为考察对象。我们举几个例子。

假设有这样一个“不幸”的男子,花了1 000元买到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可是演唱会当天患了流行性感冒。这时,这名男子应该考虑并比较两种“成本”。第一种是去观看演唱会所能带来的满足感,第二种是因观看演唱会所带来的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而不应该把1 000元也考虑进去。想得比较细致的人会将看演唱会时将流感传染给其他人的可能性也算做是成本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已经花费的这1 000元,是一种“覆水”,应该把它从考虑对象中剔除。如果这时候还拘束在这已经花费的1 000元中,没有任何好处。

有的时候,在餐厅预订座位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费了好大的劲儿才预订上了一家不错的餐厅,去的时候才发现餐厅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好,里面乌烟瘴气,完全没有享受美味的气氛。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马上放弃这家餐厅。虽然在预订座位时花费了很大功夫,电话打了很多次,而且也花了不少订金,但我们都应把这些看做是泼出去的水,将它们全部都抛之脑后。这样无法让人产生愉悦心情的餐厅,即使你在这里吃了饭,估计这段“经历”也会让你噩梦环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