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毛泽东考取长沙市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符定一(20世纪50年代初曾任中央文史馆首任馆长)认定毛泽东将来定成大器,必须好好栽培。喜欢研究古典文学、历史和文字学的符定一,当即拿出《资治通鉴》供毛泽东阅读。毛泽东如获至宝,自此以后天天阅读此书,许多章节背得滚瓜烂熟,以致到老不忘。(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30~431页。)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接触到了《三国志》。从此,他在论述和讲演里,也经常将它和《三国演义》结合引用,寻章摘句,挥斥方遒。
1913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四师范(翌年并入第一师范)。在冠名“讲堂录”的“修身”和“国文”笔记里,记有“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87页。)
司马朗(171~217),司马懿兄,汉建安十三年(208)出任曹操的丞相主簿。他建议恢复西周时推行的井田制,以发展生产。
虞集(1272~1348),元朝学者、官员。他在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时,建议在大都(今北京)以东沿海筑堤拦水为田,让富牧民开垦,既可拦挡海潮,又可捍卫京师。此建议虽没有被采纳,但后世海口设万户,大都采取他的办法。
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谈到那些“办事而兼传教之人”,认为他们不仅成就了事功,而且其思想也影响于社会。他写道:“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91页。)
范希文,即范仲淹(989~1052),北宋官员,江苏吴县人。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后人称道。
孔孟朱陆王阳明。孔,孔子;孟,孟子;朱,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婺源(今属江西)人,被称为集理学之大成者,后人辑集有《朱子大全》、《朱子语录》;陆,陆九韶及其弟陆九龄(1132~1180)、陆九渊(1139~1193),南宋学者,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通称“陆学”;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8),明朝理学家,浙江余姚人,创立“心学”,有《王文成公全书》。
韩范。韩,韩琦(1008~1075);范,范仲淹,两人同时出镇西北,又同拜相,故后人常并称之。
曾左。曾,曾国藩(1811~1872),清朝官员、理学家,湖南湘乡人,有《曾文正公全集》;左,左宗棠(1812~1885),清朝官员,湖南湘阴人,有《左文襄公全集》。两人因均为镇压太平天国和办理洋务的重臣,又都系湖南乡党,故后人常并称之。
191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比较致力的功课是国文、修身、历史和地理等。除《韩昌黎全集》和《昭明文选》中许多文章读得最熟外,也喜好孔融、陈同甫、叶水心等人的文集。(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39页。)
孔融(153~208),东汉末期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孔子后裔,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融“三岁让梨”的故事,流芳千古。他曾任北海(今山东昌乐西)相,后任将作大匠、少府,为曹操所杀。有《孔北海集》,为明朝人辑。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孔融为曹操所杀”,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