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繁体國字,外围长方形是国界。国界内小方形是都城。都城南北有护城河,旁有戈守。最早的甲骨文国字简单,方形是城,戈以守之。当时所谓国指的乃是城,有武装守护。“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那时国之众多,恐怕相当于现今的小镇。到了金文,城外增设隍沟,今人叫护城河。金文的或guó就是后来的國字。又有在或字下添土字的,写出来便是域guó,同样也是后来的國字。鲁迅译《域外小说集》,域外即國外,域不读yù而应读guó。鲁迅在东京求学时读过《说文解字》,知晓域为或的异体字,是國字的古写。
金文或字是后来的國字。周代初期國太多了,你若单说一个國字,既可能指A國,又可能指B國,甚至C國D國,不能确定。所以,凡事物之不确定者,谓之“或许”“或然”“或者”,而或下加心又成惑,皆因國太多了,使人迷惑。
清代太平天囯造出囯字,此字从王。这个政权封王一千六百多个,遍地称王。简化国字从玉,多出一点,有别于太平天囯。
古称邦家,不称国家。国,都城。家,家庭。国有王,家有长。史前曾有过母系制社会,一家之中主政者为女性。女家长统领下,氏族内部血缘承接关系当然按照母系认定,难怪“胡儿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那时婚姻制度“招郎上门”,男迁就女,这种行为叫家(后世女迁就男,家改叫嫁)。家本来是动词。先民觉得男迁就女这种行为,好比公猪牵往母猪那里进行配种,所以造出屋盖下的一头豕的家字,作动词用。
看篆文家,那一头豕并未标明性别,怎知就是公猪?看甲骨文却有在腹下添一画,而知其为牡的。牡豕曰豭jiā。《说文解字》认为家字是豭省声。许慎想象动词家字应该是屋盖下一个豭,因嫌笔画太繁,省略成豕字,这就叫“豭省”。公猪称豭,四川人叫“脚猪”。豭声被读讹了,错写成脚。
母系制社会消亡后,仍有女婿上门习俗存在。上门女婿被贱呼为“寄豭”。秦始皇下令:“夫为寄豭,杀之无赦!”算是肃清旧社会的残余吧。强化男性家长制,实有利于暴君废除封建制之分散,集中皇权于独夫之一身,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