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业之初(2)

安装完用塑料泡沫制作的“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读者服务部”招牌后,买了两套用木料制作、黑漆漆过桌面的桌椅做办公桌,支付完书架柜台的制作费和水电表、灯管安装费后,仅剩下1700多元的流动资金。还好,以前在北门工作时就认识了云南几家出版社发行部和省市新华书店的发行人员,我尽量与他们商量先给我们铺点货作赊销,我每个月给他们结一次账,实在卖不了的图书我再拿回去换回同等价值的其他品种的图书,得到了多数发行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实在紧俏的需要现款现货的图书品种,我才付款拿一些,并遵循少进勤添的原则。由此我解决了书店开业时的货源问题。经过20多天紧张的筹建后,我们终于在门前左右两边的梧桐树上挂上了两条两米多长的鞭炮,一阵激烈的鞭炮声过后,就算是书店正式开业了,一看时间:1991年5月4日,碰巧赶上个青年节。

1991年开业之初,我们一共四个人,分别为张树华、李凤莲、李华双和我。同年5月23日罗启加入,6月李金焕加入、7月李刚加入、9月徐智全加入、11月李焕丽加入,1992年5月罗莉加入。除张树华和李华双中途离职外,其余8人现在仍在企业工作,是新知元老级的创业者。

正在创业初期最困难的时候,我突然收到一个出版社朋友寄来的一个声明,声明是北门书屋寄给出版社的,内容如下:“李勇是呈贡县农村的一个初中生,现已离开北门书屋,他今后的一切行为与北门书屋无关。”这让我很意外,我也知道其用意,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阻力。正当我为此事难过时,我收到了中华书局发行部主任张振相老先生寄来的一封信,内容为:“小李:我了解你这个人,你不会欺骗别人,我们欢迎所有与中华书局真诚合作的人,要什么书来信或来电话,我会支持你的。”过了没几天,我又接到时任岳麓书社发行科科长的方岳衡的电话:“李勇,合作多年,我知道你的为人,北门不该这样对你,要什么书你说就是了,我这里一定支持你。”两位前辈的来信来电,让我感动不已,压在心头沉重的压力突然减轻了,不知说什么好。我哽咽着断断续续地借着打来的电话向方科长报订数,《 红楼梦 》2000册、《 西游记 》1500册、《 史记 》500册……

刚开业时,每天销售仅七八百元,好时一千多元,差时两三百元。为了尽快提升销售,一方面进货时我们尽量筛选适合昆明读者需要的图书品种,另一方面抓紧联系各图书馆,积极争取团体客户,使销售短期内有了较大提升。没过多久,我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铁路凉亭货运站寄来的提货通知单,上面清楚地写着10吨集装箱1个。我马上意识到,是岳麓书社的古典文学名著到了。赶快叫上2个人和我一同赶往凉亭货场提货,办完手续找到集装箱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地塞满了一箱子包装完好的一件件图书,掏完箱子后一共有500多件,用了两辆130货车才把全部货装完。

这类名著在市场上已经卖了一年左右,算是当时( 1991年 )全国图书市场上的重点书、畅销书,却一直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出版社经常断货。这是岳麓书社特别照顾给我们的。我们一边在书架上做重点陈列和摆放,一边抓紧时间向市区的大小书店传递信息,还用电话通知云南各地州的小书店来昆明拿货。约摸个把月的时间,销出了不少名著,有几个品种还出现了断货情况。我打通了岳麓书社方科长的电话,告诉他书卖得不错,准备再添订一批,同时把前一批的货款给他结算一部分。方科长说:“你刚起步,结算的事缓一下,等需要你付款时,我再通知你,刚刚创业不容易,我们要支持你。”简短的话语,让我如沐春风,真切地感受作为上游供应商的岳麓书社给予的真诚支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