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粗糙的心能变得敏感吗?
克:请注意听这个问题,注意言辞背后真正的含义。粗糙的心能变得敏感吗?如果我说自己的心是粗糙的,然后我试着去变得敏感,这份努力的本身就是粗糙的。请不要困惑,只要观察就好。如果我发现自己是粗糙的,但是我不试着去改变它,也不试着去变得敏感;如果我开始去了解什么是粗糙,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它——我吃东西时的贪婪、待人的粗鲁、我的骄傲自大、我的习惯及思想的粗野——在这种观察下,当时的状态就改变了。
同样的,如果我是愚笨的,而我想变得有智慧,这份想变得有智慧的努力,就是更大形式的愚蠢,因为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愚蠢是什么。不论我怎么尝试去变得有智慧,我的愚蠢依然存在。
我也许可以得到表面的学识,也许可以引经据典,背诵伟大作家的章句,但基本上我还是愚蠢的。如果我观察并了解生活中的愚蠢——我如何对待仆人、邻居、穷人、富人及雇员等——这份觉察就会把愚蠢粉碎。
你可以试验一下,看看自己如何对仆人说话,观察自己对高官有多么恭敬,对那些不能给你分文的人是多么轻慢,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么愚蠢。在这份了解之中,你就会得到智慧和敏锐的感受。你不需要“变得”敏感,一个企图变成什么的人,就是丑陋的、不敏感的、粗糙的。
问:孩子如果没有父母及老师的帮助,他怎么能够了解自己?
克:我说过孩子不需要帮助就能了解自己了吗?或许这只是你自己的解释?孩子会对自己产生了解,如果他所处的环境能帮助他这么做。如果父母及老师真正关心这个孩子,认为他应该对自己产生了解,他们就不会逼迫他,他们会创造一个环境,让他在其中自然地了解自己。
你虽然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它对你来说,是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你深深认为孩子应该了解自己,而要做到这点就不能被权威所掌控,那么你难道不愿意促成一个适当的环境吗?现在同样的态度又出现了。“告诉我该做什么,我就会去做。”我们从不说:“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如何创造一个可以让孩子对自我产生了解的环境,这个问题牵涉所有人,包括父母、老师及孩子本身。
但是自我认知是不能勉强的,了解是不能被逼迫的,如果这个问题对你我都十分重要,对父母及老师都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大家就应该合力来创造一个符合这份理想的学校。
问:孩子们告诉我,他们在村子里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譬如着魔之类的事,他们对鬼怪、精灵等都很害怕,他们常常问些有关死亡的事,我们该如何回答他们?
克: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对死亡做更多的探索。但是你必须知道,恐惧是件极不寻常的事。这些孩子一定是听见父母及其他长辈谈到了鬼,否则他们大概不会活见鬼。可能又有别的人告诉你有关着魔的事,可是要明白这些事,你未免太年轻了。这些都不是你自己的经验,都是长辈加诸于你的印象。通常这些年长的人对自己所说的事也没有什么概念,他们只不过在一些书籍里读到,就以为自己知道了。这个现象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世上是否有不被过去的事件混淆的经验?如果某种经验被过去所混淆,充其量只是过去的延续,而不是原创的经验。
当你们和孩子相处时,重要的是你们不该把自己谬误的观念、自己对鬼怪的想法、自己特殊的意见及经验加诸在他们的身上。这是很难避免的事,因为老年人花很多时间诉说这些在人生中不重要的事,逐渐地,他们把自己的焦虑、恐惧及迷信传给了孩子,孩子自然会重复大人所想的。重要的是,年长的人对这些自己都不明白的事,就不该在孩子面前提起;相反的,他们应该制造一种气氛,使孩子可以在其中自在而无惧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