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结入手探究未病(1)

一些人理解治未病就是“没病防病”,将其简单归为“预防医学”的范畴;还有一些人认为未病只是一种精神、思想、情感、意识上的病,只表现在行为、观念、思想、情感、情绪等方面的偏差。

我们通过多年研究发现:未病不仅是表现在情志方面的疾病,在身体上也有所表现,而“病气结”正是未病在人体上的具体存在形式。

当人体与自然变化不谐调,或者在情感、情绪上受到强烈刺激,又没有及时疏导、调整、释放的话,病气就会在人体内聚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各种现代医学仪器检测不到,却能用双手感知到的“气结”。在病气以“气结”形式存在的阶段,人体或许根本觉察不到它的存在;或者感觉到不对劲,已经有明显的躯体反应,思想、情绪、情感也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是什么问题。殊不知,病气已经在人体的不同位置聚集形成了大小不同、硬度不同、形态各异的“结”。而这些结像“隐形杀手”一样潜藏在人体内,当条件具足、病气聚集到一定程度时,杀手就会现形,从未病转变成已病。

中医把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即七情。若被七情所伤,必在人体内留下痕迹。留在哪里呢?

人们常说:“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忧思伤脾胃,惊恐伤肾。”但我们发现:病气最初不是在心、肝、肺的实际脏腑处(脏腑实位)聚集,而是先在与实脏呈一定对应关系的地方聚集,并且具有特定的规律。我们把这些与实脏相对应的病气初始聚集并形成“气结”的位置,称为人体脏腑虚位。病气会在心脏虚位处形成心结,在脾脏虚位处形成忧思结,在肝脏虚位处形成怒气结,还有悲气结、糖尿病结、痰结、冷结、小人结,等等。

病气在人体脏腑虚位聚集,一点点加强到一定程度,如果又遇到一些内外刺激和诱发,病气就会从脏腑的虚位传向实位,由未病转变成为已病,发生器质性病变,这时人会感觉到怎么一下子就病倒了。其实,在“病来如山倒”的前面,病气就已经大量聚集,如果在病气聚成“山”以前的“未病”阶段能及早发现、调理,在它表现为气结的未病阶段把它消灭掉,就不必遭受“病来山倒,病去抽丝”的痛苦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