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美人赋》的情色意味和汉乐府的民间情爱(3)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其实是一首汉代时期关于女人装饰的诗歌,高髻、大眉和广袖。这是汉代美女的标准打扮。在《陌上桑》中,还对一位叫罗敷的劳动妇女的装饰有更为详细的铺陈描述,她的美不仅使少年驻足,而且使“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后来来了一位使君,他调戏并利诱罗敷,后者通过对自己丈夫的虚构和想象拒绝了对方的企图。

在《古诗十九首》中,描述妇女的篇章很多。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性苦闷,这些怨妇们总是“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经常性失眠和叹息。在平时的劳动中,她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诗人们是用“闺怨”来记录这些民间女人情爱上的追求。

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源自汉代乐府。这个故事除了控诉等级制对男女情爱的迫害,主要还是表达劳动者对性爱自由的追求。织女因为森严的宫廷制度,过着没有性爱的僧侣生活;牛郎因为贫穷,被剥夺了性爱的权利。他们的结合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然力量的驱使。

儒家的规范和制度,终于在《孔雀东南飞》中酿成了悲剧。男女主人公被人为分离,先后自杀。不过,它的结局是魔幻主义式的光明:“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这种魔幻主义加浪漫主义,在后来的《梁祝》故事中被再次重复,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魂灵化为翩翩蝴蝶而比翼双飞。

可以这么说,在汉代乐府中,在民间,性爱的美好并没有因为儒家学说和《礼记》规范而凋零,民众除了遵守,也有激烈的控诉和反抗,有时甚至是血腥的。此外,也正是远在庙堂之外,性意识仍然可以说是鲜活的,是直接和自然的,一如村野之夫和使君对罗敷体现出来的欲望。也许正是民间的这种力量,才保证了人口的大面积繁衍和社会生产的进步,从而保证了汉代的强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