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完整的生命(3)

问题只在于,我们能不能面对,能不能真正接纳自我的另一面。我们能不能进入那个角落,注视一下长久以来我们避开和否认、一味打压的那个“我”呢?我们能不能掬起内心的温柔,感动自己,也感动世界?

当你掬起这捧温柔,遵循正确的技巧,将那个部分整合进自己的内在,你将拥有一个真正健康的自我。完形治疗之父皮尔斯(Frederick S. Perls)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这样充满欣喜、令人耳目一新的健康的自我:

在(健康的)自我拥有可资运用的力量时,他确实不再会有固定的安全感。他也许会有一种随时随地准备好的感觉:接受惊喜的发生,对于可改变的现实有某种执著的乐观主义,从不停止探索或是感到厌倦……

生命的圆满并非诞生自不真实的操控,例如控制他人与环境,而是诞生自真实的自我实现。

拥有健康的自我,你必然会收获圆满的生命、幸福的人生。健康的自我应具备这样一些心灵的品质:

活在当下;保持察觉;耐心有恒;自觉改变。

这正是本书第三部分要重点与大家讨论的。

一我是我,还是我的形象?

在生物界,只有人类会想尽办法“不成为自己”,强迫自己以“应该”的样子表现,这就是心理学所谓“应该主义”。

“应该主义”企图表现“自我形象”,却排斥、鞭挞“自我”本身。这种企图可以创造出自我形象,然而远离了真实的自我。要创造出自我形象,就必须去假装、扮演,把成长变成表演,衍生出种种的虚情假意——这就是人生让我们备受煎熬的深刻原因。

你了解自己吗?

佛家讲人生的苦难,有所谓四苦:生、老、病、死。

衰老、疾病、死亡很苦,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还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但出生、长大是苦难的吗?对很多人来说,最快乐的时光正是童年。

生之苦究竟是什么?回想一下,幼年、童年时期,我们开始接受的早期教育,是不是总在引导我们否定、压抑自己的真实本性?是不是总是引导我们,要对自己生命中的许多真实面感到羞愧?

我们不可以嘴馋想吃就伸手向别人要,这是“很没面子的”;我们不可以碰了头就咧嘴哭,因为这样表现“不够勇敢”;我们不可以随便把小朋友领回家,因为这“有点傻”;我们不可以向来客说:“我爸爸说他不在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