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无”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萨,“哎呀!地藏王菩萨是菩萨,不如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比地藏菩萨功德大!”“你怎么念文殊菩萨,持文殊菩萨咒啊?你念佛嘛,佛不是比文殊菩萨大啊。”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地藏菩萨在第一品上头就跟文殊菩萨说。翻译《地藏经》的实叉难陀尊者,也翻译了《华严经》,看看《地藏经》是什么境界。有些人说《地藏经》是小乘,我不这么认为。

《地藏经》第一品,就是佛问文殊菩萨,《华严经》第一品也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以信为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参就是参文殊菩萨,乃至于参到等觉菩萨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还要他回来参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才介绍他参普贤菩萨。如果说哪个是大,哪个是小,这是凡夫的思想,不是圣人的思想。

第二品是佛跟地藏王菩萨本身说的。第三品是佛跟佛母说的,摩耶夫人是未来千佛之母,是大权示现。第四品是跟定自在王菩萨说。你看看《地藏经》十三品,当机众是谁,没有一个不是菩萨摩诃萨。你在《地藏经》里找阿罗汉、常随众,一位也没有。有人跟我说,那些鬼王都在那儿,一念经就害怕那些鬼,其实,那些鬼都是大菩萨,鬼能到忉利天去?鬼在鬼道,人道都到不了,它能到忉利天去?而且佛在说《地藏经》,阿罗汉的神通都到不了,那些鬼能去啊?你看看《地藏经》,有没有我们常随众,像五十阿罗汉?都没有啊。从第一品到第十三品,特别是在第十二品,释迦牟尼佛嘱托观世音菩萨弘扬《地藏经》,大家可以看一看。

不要分别诸佛菩萨的圣典,你跟哪部经有缘,对你机,对你机就是好,不要把它们拉扯在一起。佛在这个会上说的法,你要拉扯到那个会上去,那个会上根本就不是这个机啊。人家是学商务管理的,你要是让他去学科技发展原子能的功能,他做得了吗?他根本没学过。我们不会学的道友,往往在这个地方造了很多的罪。佛在这个会上说,他搬到那个会上,你把那个会搬到这家,之后,还作评论。佛法不是那么神秘的,我不晓得大家怎么理解,我说的是真实的,如果我说错了,下地狱。

佛当初说法的时候,不是说我有意今天要说什么,而是有什么机他就说什么法。《金刚经》说得很清楚,到了吃饭的时候,他洗洗钵子,化缘托钵回来,吃完饭了,洗完了,饭碗一搁,他这么一坐,敷座而坐,大家围过来,须菩提就提出他的问题说:“佛您善护念诸菩萨……”佛说:“你说得很好啊!……”这样就谈起来了;谈完了《金刚经》,这一会就说完了。当我们讲一个月、讲两个月,越讲越多,这个注解,那个注解,跟佛当初的意思全远了。佛每一法会,不是拖了好久还在说。般若不是说二十二年?不是只有一部,都是这一类范畴的,般若经典很多,大家可以看看般若部。像《金刚经》那一会也算般若,那是一切般若的心,说说就完了。到后来越来越神秘,升法座得升多高多高,要穿法衣,做什么什么,这叫佛教的形式。佛当初说法的时候,我想对这个会就说这个法。佛制戒也是这样子,因为今天有人犯了,大家讥嫌,佛就制条戒,“这事儿以后不能再做了,以前就算了,我没制戒不算犯,以后再做就是犯戒”。是这样子的。

所以要知道当时的形势,当时的说法情况,我们就知道每部经的含义。释迦牟尼佛他自己不会跟自己打官司的,不会跟自己打嘴仗的,这个这样说,那个那样说,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无”。释迦牟尼佛给他说“有”,他高兴啊,他就开悟成道了;至于对另一人,释迦牟尼佛说“无”,他才能进入啊。你非得把“有”、“无”拉在一块儿,他不是那个机。对什么机说什么法,不要起分别心。

受了三皈依之后,要不要有观想呢?也应该有。因为我们皈依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皈依就是观想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每位师父传授三皈依的时候,都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右边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左边就是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一般是这样观想。

你并没有专门学过这几尊菩萨,你可以大体这样观想。你面前皈依的恩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乃至于文殊、观音、普贤、大势至,这样观想都可以。但是,你要诚心诚意地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过西藏密宗,先说皈依上师,而后皈依佛、法、僧,因为没有上师你不知道三宝,没有上师给你传,你不会皈依佛、法、僧,是这样含义。但在显教,这样皈依就可以了,僧宝只是谁代传,就是这样。

接着,你至诚恳切地这样想、这样观而已。但是你要修这个法的时候,专心观想一尊,观想的时候专注一境,修定的时候就是专注一境,专心致志地不改变。观想释迦牟尼佛放出光明来,这些菩萨也都放出光明,光明就照在我的身上。你平日在这里这样坐的时候,你可以开灯,灯光一照,“佛菩萨光照到我的身上了”。你这样去观想,就能得到;观想久了,你就能得到光明。“光明照到我身上来了”,经常这样观想。不过你修药师法的,就观想是蓝光;修弥陀法的,就观想是红光;一般观想释迦牟尼佛的,就观想白光。观想恩师放光,光明照在我的身上。光明一照在你的身上,业障就消失,业障消失,智慧就增长。每次念的时候,就这样观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