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转化三业

但是需不需要争呢?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里有这么几句话:“圆顿教,无人我”,圆顿教是不讲人情的;“有疑不决直须诤”,如果你认为这件事不对,你怀疑,你可以跟他争论;“非是山僧争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我们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别明白,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落断见也是邪道,落常见也是邪道,说常不可以,说断也不可以。这个性体是平等的,必须像《金刚经》说:“离我相,离人相,离众生相,离寿者相。”离开事相,这个时候无我、无人,才能够清净。清净的法就是正法,若违背这个含义,就不是正法。

佛所说一切法就是对我们身、口、意三业说的,目的是转变我们身、口、意三业。佛经讲“转”,并不是消灭。把贪、嗔、痴转变了,就变成戒、定、慧了。贪、嗔、痴,跟戒、定、慧,性体是一个。我们只是在法上这样明白,但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观照。自己先明白了,你再说出来给别人,别人才能明白。如果你自己没有观照功夫,自己还模棱两可,还搞不清楚,你说给别人听,弄得别人也糊里糊涂,始终不能清楚理解这个意思。

还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在。不是说皈依三宝,入了佛门,还在争闲气,还在争人我、争是非,这里不可以,那里不可以;要合掌时,挑剔这么合不对,那么合不对,合得正也不对,哪个都不对,没什么含义,用不着这样。不过,如法的,你进步快;不如法的,当你自己慧开了,自己会调整适应。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应了,你就从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够调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该这么修了。

你必须能够转化三业,依着这个法就能转化你的三业。怎么转化呢?譬如说我过去很悭贪,学了佛法之后,还是不肯施舍。大家不要误会,说我要求他布施钱,不是这样的含义,这个意思太狭小了。我所知道的道理,能够布施给别人,转施给别人;我所听到的佛法,我就马上转送给别人,让他也能知道。这比你供养他好多财物,功德还要大。我经常跟道友说,供养师父不一定给红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经供养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的功德比财施的功德还大,就是把自己施舍了。

还有,经常给人家欢喜,不论跟自己的眷属、亲朋好友,乃至于自己的冤家,他对你瞪眼睛,或者向你发脾气,你就笑一笑,总不跟他对嗔。经常布施欢喜,使你自己没有怒容,总在转你的怒,转愤怒变成无限的宽恕慈悲。经常这样地观想,你就是修弥勒菩萨行,是弥勒佛。学佛是学一切佛,哪一佛你都可以学。之后,你就能够依照佛所说的方法传述给别人,这样大家就能够把忧苦拔脱了。

许多人都是有很多的忧愁苦恼,虽然生活不余匮乏,但总感到有所欠缺。欠缺什么呢?他不自由,或者病,或者烦恼,自己解决不了,这都叫痛苦。给他慈悲,这是皈依佛的人、皈依法的人应当做的事情。

皈依佛、法、僧了,就转愚痴。我们经常说:“我太愚痴,一点智慧也没有!”你转化一下,你为什么不要愚痴?你皈依佛、法、僧的目的,只是要聪明吗?是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就是醒悟,不再迷惑。学佛并不是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不了。有的人这样说,古来祖师也这么教导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念一句“阿弥陀佛”都包括了。如果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何必还要说法四十九年呢?教大家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释迦牟尼佛也省事,我们后来的学者、弟子也免掉那么多的辛苦,是不是啊?

《大乘起信论》说得很清楚,这是由于“其根下劣”,他的根性很劣,对于佛果菩提道生怯弱心,就念佛好了。不过,念佛法门怎么念呢?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不见得这样子。你用哪个心念佛?如果用嗔心念佛,用贪心念佛,用愚痴心念佛,只求自己得到好处,这样来念“阿弥陀佛”,你生不了极乐世界。你必须有清净心,你皈依三宝之后,具足了清净心,修哪一法都可以,修一也可以,修多也可以。如果你没有清净心,充满贪、嗔、痴、烦恼,自己的心跟自己过不去,烦恼得不得了,这样子学法,是没办法辨别清楚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