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界限

从本质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每个人生来都有本质的自我企图表达独特的个人特质。初生时,这个自我多半是具有潜能的。我们可以设想它像是一个柔软的类似变形虫一样的生命,周围有一层质地很轻薄、半透明状的膜(一个界限),好像裹住蛋黄的膜一样。从外表上看,我们常常把婴儿的身体看成界限。然而从婴儿的成长经验来看,界限可就复杂得多;它是感觉到自我终止、他人开始的一种经验。有时候,这种自我经验的感受发生在身体接触的层面上,有时候则是以其他的方式发生。界限是有弹性的,并且不停地在移动,就像是变形虫的外围,交替地向外伸出去体验周遭的环境,然后会远离外界缩回到中心。

在儿童界限的养成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是极重要的。因为成人有从身体的层面上去识别界限的倾向,所以儿童也微妙地受到鼓励而依样行事。然而,如果儿童在身体界限接触时不觉得安全或愉悦,他们会把界限定位在深深的内在,远离身体。很多人相信,所有初生的婴儿都是自我封闭的(也就是说无法区分自己与环境);在婴儿的经验中,母亲和自己是浑然一体的。刚发展出来的感官界限的触角还没有辨识的能力,所以弄不清楚什么在界限以内,什么在界限以外。所以在身体界限接触时所发生的事,协助定调了发展中界限的特质。

愉悦、兴奋与接触

完形治疗家们认为,身体界限的接触会造成兴奋的状态。在接触时,婴儿(或是任何人)的身体界限会因为受到刺激而进入一种兴奋状态,这种状态被完形治疗家们称为"兴奋的冲力"。欧文(Erving)与波尔斯特(MiriamPolster)这样描述它:

存在于人身上的一种兴奋的冲力,对当下任何有趣的事全然投入的一种极致。1

我们则喜欢把兴奋(excitement,隐含着冲力,通常跟两极有关)跟我们称之为接触的愉悦感(pleasureofcontact)加以区分,后者是预备好对刺激有所响应。

从生物能的角度来看,愉悦是因放下而产生的现象。紧抓不放会导致不舒服,释放才会愉悦。亚历山大·洛温(AlexanderLowen)在他的书《愉悦》(Pleasure)中描述愉悦的现象为:

一个人要愉悦,必须能放下,也就是说容许身体能自由地回应。一个紧绷的人无法轻易享受愉悦,因为潜意识禁止、限制着他身体中感受的流转,并阻碍了他身体原有的自然移动。2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放下都是个人化的。有一种满足的愉悦(satisfactionpleasure)是由于要实现欲望或需求时从互动中产生的,比如说婴儿在被喂食的时候,感觉到满足的愉悦,这就不是一种个人化的事件,而是一种生物本能。当愉悦更个人化的时候,我们称它为接触的愉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