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7)

宣誓以后,孙中山又发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国民以为于内无统一之机关,于外无对待之主体,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于是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自推功让能之观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务尽责之观念以言,则文所不敢辞也。是用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发布以后,孙中山随即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是广东人,他宣誓时的一口粤语,让在场的许多人都听不懂,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众人的心情。因为他们知道,从此以后,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从此以后,中国将以另外一种身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国的成立,放在全世界也是一件大事,因为对于那些惯从清政府谋取种种权益的列强来说,从此以后,他们在对华政策上,必须要进行彻底修改了。

西方列强,包括中国的近邻日本,他们究竟在中国谋取了多少好处?

历史淹没在荒烟蔓草之间,现在已经无从详细考证了,不过有证据可寻的是,在中华民国成立的前前后后,这些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干涉和巧取豪夺。

而这其中,或许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日本是伸手伸得最早的。

1912年1月的南京,是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的,空气中传递的都是春天的气息。而与此同时,在最先发动起义的湖北武汉,空气中却透着一股灰败的气息。

湖北军政府风头最劲的时候,曾经收复武汉三镇,打得朝廷南下镇压大军时难以寸进。然而,随着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担任湖广总督,中国当时最精锐的北洋新军进入战场,军政府强劲的进攻势头被遏制住了。到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革命军在与北洋新军的对决中屡屡败退,甚至连武汉三镇也丢了两个。

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是中国最多灾多难的一段时期。

外辱内乱,国破民穷,让广大劳苦大众吃尽了苦头,在这种情势下,人民急切地期盼和平。来自民间的呼声和愿望,让刚刚掌握政权的革命党人开始考虑南北对话,以总统之位换取袁世凯支持民主共和政体,也再次被提了出来。

武昌起义爆发不久,有关清帝必须退位、国体必须改革的风声,就在北京城内越刮越盛。为此,清廷曾经最为精锐的武装力量,荣宠一时的八旗兵们,还曾口出狂言,要杀尽北京城里的汉人。然而,朝政都被汉人把持着,八旗兵又不复以前的骁勇,连镇压叛军都必须依赖汉人为主的北洋新军,所以尽管他们口号喊得山响,“要誓死保护吾皇”,最终只是喊喊罢了,随即便被请回位于郊外的大营,再次充当摆设去了。

要清帝退位的呼声,即使身处后宫的隆裕太后也有所耳闻,对此,她是愁眉不展,终日以泪洗面。所以,当赵秉钧提出召开改良内阁的奏请,梁士诒和胡惟德等一干内阁成员附议以后,她连拒绝的勇气都没有,立刻就答应了。

由亲贵王公们列席的内阁改良会议,便在这种氛围下召开了。

赵秉钧自追随袁世凯以后,就一直充当其马前卒的角色,这一次同样没有例外。会议开始不久,他就直言时局利弊,然后指出首辅大人为了维持如此艰难的局面,已经身处险境云云。

在将众亲贵王公们唬得一愣一愣以后,他抛出了早就预备好的重磅炸弹,慎而重之地说道:“时局如此艰难,要想渡过时艰,办法只有一个,以解散朝廷为交换条件,迫使南京政府同样解散,然后,由首辅大人在天津另起炉灶,成立新政府。”

与会的亲贵王公们,事前虽然听到各种各样的风声,明白朝廷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但是毕竟事关个人利益至巨,而且整日花天酒地的他们并不了解民间具体的情况,根本就没有做好和如今穷奢极欲的生活说拜拜的准备。

所以,赵秉钧的话刚落地,他们便群起而攻之,纷纷表示反对。其中,叫嚣得比较凶的几个人,更是声言赵秉钧已经被革命党收买,乃是叛逆,应该立刻抓住杀头。

亲贵王公们的反应,早在赵秉钧的意料之中,而他的反应十分果决,当场拂袖而去,只余下一群满族老爷们面面相觑,各自心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