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二十几岁时是智慧最强的时候

“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很多博学的人未必有真正的智慧,没有学问的人也未必没有智慧。在佛教里,六祖大师就是一个打柴的文盲,但他的智慧大得很,像神秀和五祖大师的那十大弟子,哪个不是博士后的水平,但就没有六祖强,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六祖。

上一次在四祖寺夏令营,有一些年轻大学生在提问时说:“哎呀!我们年轻人的智慧就是不够。”我说:“你们说错了,就是你们这二十几岁时是智慧最强的时候,你看那些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是在二十几岁奠定的基础,他们基本上是三十岁左右出的成果。我的头脑反应速度、敏锐程度远远不能和你们二三十岁的人相比,但是我有经验,经验也仅仅是一些有限的经验,自己的创新能力不够啊!真正有创新精神,要想开创新局面,还是二三十岁的人才行。过了这个时间段,你要想去搞创新,那概率就很低了。”那些大学生们对我这一番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么二三十岁的人知识是不是就很广阔呢?当然也谈不上广阔,但他们的智慧,那种敏感度就很强,像我们国家搞航天的,研发歼十、枭龙飞机的工程师、设计师们都是二十几岁开始搞,搞了十年出成果了。中国的航天人才平均年龄只有三十来岁,除了那批七八十岁的院士外,绝大多数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他们却做得如此辉煌。当然,现在的手段也不一样了,拥有很多现代化的工具,像超级计算机之类,老一辈的科学家当时哪有这些工具呢?所以“博之不必知”,博学未必智慧。就拿我来说,我的文献学哪能和大学的教授、老先生比啊,他们的文献学功夫的确是非常优秀,他们大多是专精于自己的领域;但你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去做具体的创新,他们可能也未必胜任。

下边这个就更不好听了,“辩之不必慧”,有些人辩才无碍,滔滔不绝,喜欢和别人争论,这些人就更没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懒得和你去辩,所以“大言不辩”。辩者不善,善者不辩,我们要养成一种静默的感觉,经常要处于养静气、养定力的状态。平常夸夸其谈,言不及义,这种人是最没有名堂的。第一,你说话说多了,耗费你的精、气、神;第二,你话说多了,别人也未必听,也未必想听,有时听了也烦。我现在也是脾气不好,哪个人在我面前“聒聒聒”地说几个钟头,我心里就烦。你想清静一下,他在你耳边说个不休。说那么多做什么呢?真正有事情,几句话就说完了,用不着长篇大论地说不完。再加上给你讲道理,世界上哪里那么多道理给你讲呢?《庄子》在《齐物论》里已经把辩论术揭了老底,你辩论没有什么意义。你说真理越辩越明,我说真理越辩越糊涂。不辩的时候,我还清醒,一辩我反而被你弄昏了,不知咋回事。人经常是处于这种状态,本来我今天清楚明白的,有一个事情要给你说,事情也不难,说了也就完了嘛!被你这样推论、那样推论,就像某个企业,为了一个策划简直被弄昏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这样分析,那样判断,哎呀,就把明明白白的事情搅得一锅浑水。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一种习惯,遇到有些事情根本不理,不理自己就处于“冥冥”状态,就是清醒的,你反而就得“昭昭”。你要想在“昭昭”之中再去“昭昭”,“明白”之中再去“明白”,反而把你脑子弄成糊辣汤,所以我们要有用心的方法。

所以“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在道家学说里早就对此有决定的“见地”,就是“弃圣绝知”才能够真正成圣成智。我经常说“金刚三句”,其中“即非佛法”,什么是“即非佛法”?就是“弃圣绝知”,过了这一关,才能进入“是名佛法”的境界。所以“即非佛法”,就是“言语道断”,过了这一关,“是名佛法”,一切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才真正的叫佛法了。所以“弃圣绝知”也是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弃圣绝知”了,就把“老佛爷”、“孔圣人”、历代先圣先贤的东西不要了,不是。只有通过“弃圣绝知”,你才知道什么叫“圣”,什么叫“知”,真正的“圣”、“知”才能生根。不然你看到的是“光景”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圣人以断之矣”呀!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什么是“益之而不加益”?什么是“损之而不加损者”?我经常举例说:“一个字,你认识吗?不认识。不认识,你的真如也不减少一分。这个字你认识,你的真如也不增加一分。”这件事我懂,真如、道也不增加一分;这个事情我不懂,道也不损减一分。所以“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我们读《心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要这样理解,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时也要这样理解,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的,道体也是这样的,我们的心体也是这样的,何须我们去“垢净增减”。并不是我们在这写一篇论文,大道就丰富了,大道就完美了;并不是我们这篇文章做不好,就给大道抺黑了,也不是。我们怎么能把大道抺得黑呢?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一点。有时我们的心灵动,灵动时,你不要翘尾巴;有的时候,我们的心犯糊涂,犯糊涂时,你也不要生气。用毛主席的话说:“要允许人犯错误,要允许人改正错误。”哪个人不犯错误呢?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人有成功的时候,你成功是老天爷让你成功,让你发财了、升官了,你有这个运气;至于你破产了,是老天爷让你破产,也不是你想破产,发财也不是你想发财就能发财,这一切都是因缘所致,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看破。

所以“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金刚经》一打开就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我们在禅宗公案里经常都看到“善自护持、善自护持”,这里《庄子》也说“圣人之所保也”。“保任”这个东西,要把这个东西“保任”住,“保任”什么呢?保任“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们今天都在谈这个问题,我们如何把这个问题和自己联系起来,并不是外边有一个“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的东西等着我们去追,就是我们自身、自心,用禅宗的话说:“自心即佛,自心成佛。”要从这个角度去感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