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貌言视听思里面的大功夫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就看具体功夫了,这里又是两个神仙,这个“被衣”应读“p”,披衣,以前的道人都是披个麻布衫,或披一片芭蕉叶子就过日子。因为在《庄子》里边,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缺就去向他的师公问道。

“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这里的内容,我已经在“貌、言、视、听、思”里讲了一些。当然,还没有这个高度,这个高度更不得了,这个高度是道人的气象。这次在四祖寺,净慧老和尚讲了“十六字诀”,实际上我也经常给大家讲,只不过他老人家把这些浓缩为口号,使之规范,方便大家记住。第一是“安住当下”,第二是“守一不移”,第三是“不起一念”,第四是“灵光独耀”,这是百丈禅师说的话。

我们首先就是要做到“安住当下”,不要在过去、未来之中瞎猜瞎想。我经常说十分钟以后你想什么、说什么,你知道吗?既然是你想什么、说什么,你都不知道,自己又何必去妄动心思呢?一个公司的管理者明年、后年的规划是该去做的,但做了就了,你不要天天围绕这个计划去想呀,去焦心,焦心得自己觉都睡不着,那样你用心就用错了。该做的计划就去做,做了就了,不要去多动心思,多动心思就是无用功,反而使自己心神不宁。

“正汝形”,我们的形往往不得其正,为什么庙里要讲“打坐”,要“双盘”,至少要“单盘”,因为它有一个稳定性,使我们的形体、四肢放正,五脏摆正。胥老师教我们打太极拳时,要求脖子怎样摆?不能高,高了就亢了;不能低,低了就卑了。脑袋要放松,两肩放松,前胸放松……把劲沉到地底下去,这都是“正形”很重要的方面。我们每天神经、精神紧绷绷地不行,你可以自己感觉我们该怎么“正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要放正,眼神要放正,眉毛要放正,舌头要放正。如果我们走到哪儿去,眼神是歪的,嘴巴是歪的,人家都讨厌你。我们的声音要放正,声音不放正,天天像“李伯清”、“赵本山”一样去和别人谈生意,那也不行。

“正汝形”,“形”指身体要正、眼睛要正、语言要正,就是“身、语、意”都要放正,你放正了,就不走偏、不走斜。我们要知道“正”就是“中”啊!不正肯定就是“不中”,我们的身形经常不正,晚上不睡觉,夜里两三点钟还在那给自己找麻烦,弄得早上起不了床。所以,“正汝形”实际上也和《黄帝内经》里讲的“起居有时,饮食有节,不妄劳作”是一致的。这些都是“正汝形”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生活姿态摆正,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精神摆正,那么我们就和道不相应。

一个人的形象气质应当放正,给人以正大光明、堂堂正正的感觉。以前的士大夫也好,军人也好,你看他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使人肃然起敬。而寺庙里更讲究“行住坐卧”的“四大威仪”。总之,只有一个人的修为上去了,才能做到“正形”。

还有“一汝视”,“视”在《尚书》里有“视作明,明作晰”,是说你的眼睛一定要摆正,眼才能明,所见才能清晰。为什么要“一”,“守一不移”嘛!《道德经》里讲“抱元守一”,“守一”实际上就是使我们的注意力不偏移。这次我在四祖寺夏令营里,实际上也没有怎么准备,就依据净慧老和尚这十六个字讲了三个小时,而且很舒服。怎样理解这个“一”?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日子要一分一秒地过。这都是不能离开的呀,这都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心思考事情,要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来。

真正做事情,还是讲究个“一”,精一,“唯精唯一,允执厥中”,非得讲究“专精如一”。“一”就是“定”,在佛教里边讲求“定”,要入“四禅八定”。你如果没有这个“一”,那又如何“入定”?“入定”用玄奘大师的话来说就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还是离不开这个“一”。心和物之间,主观和客观之间是一条直线,不偏离它的对象,不偏离心所关注的对象,这就叫“定”。但这个“定”有深浅,“定”还有定的对象。我们看每天也有很多人容易“入定”,看到一个美女来了,眼睛一下就定住了,你看这个“入定”多容易。这个也叫“定”,不能说它不是“定”,只是这个定太浅太俗。一个人很有信念,这个也叫“定”,不然佛法里所表列的“凡夫定”到哪里去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