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肌肉

"肌"和"肉"是近义词,不是同义词。《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有这么一段话:"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既然说"肌肉若一",说明"肌"和"肉"非一。

道家的哲学不仅注重物质本身,更关心物质的运动状态。因为本质相同的物质,会因为运动速度、方向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结构。所以古人造出不同的字来描述处在不同状态下的同一物质。

同样是人,活体叫身,死了就叫尸。同样是花,初生曰蕾,未绽曰苞,盛开曰华,凋落曰谢。同样都是由碳元素构成,金刚石和石墨就有本质的区别。同样是水,遇寒凝固的叫冰,遇热液化流动的叫水,过热蒸腾的叫汽。虽然同为一江水,但是在三峡不同的位段,缓急不同,因此蕴涵的能量"气"就不同,沏出的茶也不同,所以就有了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普通人饮水只关心物质层面上的东西,比如微量元素、酸碱度,古人则关心水中蕴涵的能量,是静止不动的一潭死水,抑或波澜不起的井水,还是奔腾踊跃的泉水,或是连绵不绝的长流水,其内在性质不尽相同,所以在煎煮中药时用水就特别讲究。比如甘澜水,也称为劳水、扬泛水、甘烂水,是用勺或瓢等物将盛器中的水扬起千万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时才成。古人认为水本来的性质是阴寒重浊,扬过之后,水的性质就会有所变化,变得阳动甘清轻,因此用这样的水煎药就有着特殊的效果。《金匮要略》指出,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灵枢·邪客》说,半夏秫米汤治疗阳盛于外、阴虚于内、阳不入阴的目不瞑症,用甘澜水煎药,则是取其引阳入阴之功效。

"肉"的内涵要广泛一些,不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也泛指蔬菜、瓜果、初生树木的皮下肥厚的纤维组织。《齐民要术·种竹》:"取笋肉五六寸者。"常用的中药龙眼肉、山萸肉就是取其皮壳里、果核外的果肉。另外古代祭祀用的玉璧,形状像一个中间有圆孔的圆盘,两个同心圆中间的玉体也被称为肉,大概和古人认为神以玉为食有关。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汉书·魏相丙吉传》:"介之推割肌以存君。"讲的就是春秋时期介子推跟着晋公子重耳逃难,在没饭吃的时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给重耳吃。

后世"肌"、"肉"混用,都可用于人。"肉"的使用范围仍然广泛,几乎泛指人的所有软组织。"肉"也就是"月",成为了一个偏旁部首,所有涉及到人体组织的字,都要使用它。

除此以外,"肉"还作形容词和副词使用。形容质地柔软、性情柔顺、行为懦弱,比如"肉瓤儿的西瓜"。有人开车反应慢、动作迟缓,常常被称为"肉"、"真肉"、"肉得慌"、"做事真肉"。做事犹豫不决、拖泥带水的人,也被称为"肉脾气"、"肉蛋"、"肉头"。也就是说"肉"是"刚硬"的反义词。

明白了"肉"的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肌"和"肉"的区别了。简单地说,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