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相互性原理

"是的,我们雪中送炭,我们锦上添花,我们得不到回报怎么办,那不变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不会的。如果把送炭、添花和回报看成是一次社会交往,那么,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性,决定人们的付出或者叫恩惠,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相互性原理",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布劳提出的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互性原理并不新奇。用中国俗话来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或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恩惠,会得到报答;伤害,会得到报复。

当你向某人付出了恩惠(炭或花),别人立即给以报答,这叫"不欠债相互性"。别人不能马上给予报答,表明他欠了债,欠债是延期报答,延期报答称为"欠债相互性"。

欠债相互性在布劳的术语里是"不平衡性"。一般说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追求不欠债相互性,不欠债相互性是一种平等的交换关系。渴望权力的人追求欠债相互性。欠债表明交换出现了不平等,不平等产生权力。

布劳解释说,"通过单方面地向其他人提供利益,一个人就积累了一笔让他人愿意服从的资本,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愿意,他都可以利用这笔资本把他的意志强加于人。"(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而对他的服从,可以看做是欠债人的回报。

一个欠了债又不服从的人,会被社会视为不报答恩惠的、忘恩负义的小人。这种谴责是一种社会惩罚。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报答,而不选择受社会谴责。

不欠债相互性之回报是物品或一次性服务,欠债相互性的回报是较长期的服从。前者得到效用,后者得到受支配的人。两者都是加法效应。

相互性原理表明,善有善报,恩惠得到回报,加法得到加法效应,同时表明,恶有恶报,伤害得到报复,冲突导致冲突,减法得到减法效应。

恩惠是受惠者欠债,伤害是伤害者欠债。伤害导致流血的,就是血债。血债是一切债务中最难抹去的债务。侵略者都是伤害者,所以侵略者是债务人。债务人要承担某些义务,比如支付战争赔款、惩罚战争罪犯、向受侵略国赔礼道歉并承诺永不再侵略。这当然是被减。减(侵略)了别人,自己被减,这就是相互性。

有一种逻辑认为,打破了镜子,就可以消除自己脸上的雀斑。某些日本人就信奉这个逻辑。他们以为,只要拒绝承认日本发动过侵略战争,就可以完全取消侵略者应当承担的义务。

这就和掩耳盗铃一样可笑。他们以为,只要自己不承认,别人就会接受;只要在本国的教科书上擦掉了墨写的字迹,就可以在各国历史上抹掉血写的事实。

从道义上说,这很不崇高;从谋略上说,这很不明智。不承认侵略,是想赖侵略的债,债自然是赖不掉,反而又欠了道义的债。不论日本是多少个国家的金钱债权人,但只要拒绝承认侵略,它就是全世界的道义债务人。而道义是拿金钱买不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孤立的日本,能富得长久吗?

根据相互性原理,日本不承担对别国的义务,别国也不会承担对它的义务。

美国人就聪明多了。美国人是善用加法的民族。他们实施加法的主要手段是国际援助。国际援助是美国争霸世界的法宝,是其全球战略的基础。

国际援助,就是国际间的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美国在战后日本最困难的时候,减轻了对它的惩罚,实施了"麦克阿瑟援助计划"。这奠定了此后几十年日本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从属地位。

1947年,美国对希腊和土耳其紧急援助,同年提出,第二年实施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对战乱后的西欧废墟来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正是这一篓炭,把西欧纳入了美国的全球战略体系,为西方也是世界最大的军事政治集团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创立打下了基础。这个组织把西欧对美国的依附组织化制度化了。

此后,不管世界的什么地方出现什么问题,那里都有美国的声音,或者美国的特使,或者美国的武器,或者美国的物资,或者美国的货币,或者美国的军队……从印度尼西亚到越南,从朝鲜半岛到印度次大陆,从安哥拉到南非,从古巴到中东,从海湾到巴拿马,从海地到波黑到墨西哥……雪中送炭,落井下石,浑水摸鱼,趁火打劫……

它在什么地方提供了援助,它就在什么地方站住了脚跟,并在那儿扩大了影响,发展了势力。

可见,雪中送炭作为一种政治谋略,不仅适用于国内政治,也适用于国际政治;不仅东方人会用,西方人也用得挺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