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智巧性谋略

战术性谋略,是战略性谋略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步骤;智巧性谋略,是落实战术性谋略的具体措施。

如果把大谋称为设局,中谋就是对局;如果把中谋称为设局,小谋就是对局;如果把小谋称为设局,实施小谋的步骤就是对局。

只设局,不对局,再好的局也是纸上谈兵。

没有赤壁之战,隆中对便是空话;没有苦肉计、连环计、离间计,赤壁之战的方案,也是空话。

以前我不理解罗贯中为什么要花那样大的篇幅(八回,而官渡之战只写了一回半)来写赤壁之战,以为是他反曹尊刘情绪的发作。

现在我明白,隆中对是奠定三国基础的大谋略,赤壁之战则是实现这一谋略的关键一战。这一战的结束,才是三国的真正开始,不能不浓墨重彩地来写。

无论大谋、中谋或小谋,设谋之前,都需要进行阴阳、生克分析。谋略的一般模式,适合于大、中、小三种谋略,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

隆中对讨论过了,现在来看看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有主战主降之争。这涉及双方如何察势的问题。在主和派代表张昭看来,曹操势大:一有名势,"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二有兵势,本就强大,近又得荆州;三以千百条战舰抵消了己方的长江之利。

主战派代表孔明、周瑜的意见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曹操势劣,孙、刘势优:

一名势。曹操得名势之虚,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我方为国除暴,得名势之实。

二人势。曹克多于生,外有后顾之忧,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内有心腹之患,荆州士民附曹非本心。己方生多于克,无后顾之忧患,有孙、刘之合力。

三地势。曹失我得,北军不熟水战,舍鞍马而仗舟楫,东吴水师,天下无双。

四时势。曹不利我有利,时值隆冬,无有蒿草,马吃草而船不吃草,因此,不利曹军之马,无损东吴之船。

五兵势。曹短我长,曹军远来疲惫,我军以逸待劳。中原士卒,远涉江湖,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我军土生土长,身强力壮。

既察了势又度了数,完成了孙子所说的庙算,此所谓"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已胜,当然要战。并定下了火攻的作战方案。

这也有阴阳生克分析。第一是天时,隆冬时节,少雨干燥,易着难灭,火势威猛。曹公注《孙子·火攻篇》说,"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不知道是不是从赤壁之败中总结出的教训。

第二是以火助水,增加曹军相克数,使其雪上加霜。遇火投水,北军不会水,全无生路,引起的是绝望而不是斗志。

第三是曹操本人的长与短。曹操精于断人粮道,官渡之战制胜的关键也在于此,但不善于火攻。

人擅长什么防什么,不擅长的也疏于防范。孔明最了解这一点。当周瑜赌气要去断曹操粮道时,孔明劝他休去,"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至于火攻,孔明说,"吾料曹操虽两番经我这条计,然必不为备。"

这就叫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阴知阳知生知克。

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模式来分析赤壁之战中的几个小谋略,比如:智赚蒋干的离间计,棒打黄盖的苦肉计,草船借箭的食敌计,庞统巧授的连环计,等等。我们把这个有趣的事留给有兴趣的读者去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