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庄子与中观

我们再看下面:"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我们从佛教缘起论的这个角度来说,世上的万事万物、天地万法都是生生灭灭的,都在我们心里来来去去的。外界的法相生生灭灭,永远都是处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状态,这个就不用多说了。那么"方可方不可"呢?有的事情你看是正确的,但是马上就有不正确的一面冒出来了。你看这个是好事,但好事里边就藏有祸事;你看这个祸事,祸事里边也会生出好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嘛。这个就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没有什么绝对的、必然的、非如此不可的。所以《论语》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夫子叫你不要那么固执。万法都是变迁无常的,你说它可的时候,它忽地就不可了;你说它不可,它一会儿又可了。说是的时候呢,它又给你非了;说非的时候呢,它又是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道理,你知道了,能够在人情世故之中运用自如了,你才能体会它的妙处。

老子《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要像水一样的灵动啊。佛教讲的般若智慧,它是无形无相的,就是表现在"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些方面。我们不能把这个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范畴,还应该把它纳入我们的修养上、修行上、见地上,使我们自身就具备这样的素质。在生活之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对待法的事情上,也应该找到"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感觉。

譬如某人是学南传佛教的,但站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立场上看来,你那些算什么呢?小乘啊,不了义啊,诸如此类的话就来了。汉传佛教认为自己了不起啊,但是站在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立场上看,却又可能认为你那些是莫名其妙的。所以我们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往往各宗各派之间就有这些扯不清的事。净土说禅宗的不行,禅宗又说唯识的不行,唯识又说天台、华严的不行……彼此都是这样那样的,扯不清楚。

实际上,都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啊!永远都是这样。所以才是法无定法、般若无相、菩提无相,这才是真正的道理。如果我们执著于一个法上,即使是非常了不得的法,那么我们也会落入法执,陷入永远被别人批评的境地。为什么呢?下面说了,"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你在说"是"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在那里做对比。你在说"非"的时候,就有一个"是"在那里做对比。我们说一个事情正确,比如我说这个录音机非常好,我可以找一万个理由来证明它非常好。过两天我不喜欢它了,玩腻了,我又可以找一万个理由来证明这个录音机差得不得了。如果我们感情好呢,你的缺点就成了优点;如果我们感情不好呢,你的优点就全部成缺点了。所以这些都是无常的,都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我们怎样来看这个?

所以从这里看啊,庄子的思想比佛教的中观还直接。因为"中观"的东西现在都变成"中观见"了,成为理论体系、知识系统上的东西了。就像藏传佛教里边一谈就是"中观见",这对不对呢?对,也不对。

为什么呢?你学修中观,一定要纳入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才行!我们的认识本身,它的这个本来面目,就具中观见,更是中观的体啊!我们的根本智,就是中观的体嘛。你如果还有一个"见"在那里,就是头上安头了。而且知识化、学问化了的东西,再好的都会变成知见障,那也不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