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平均工资和你没关系

【报考案例】

小李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很矛盾,他本来想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从小就对文学很感兴趣,在读高中期间也在一些大大小小的作文比赛中获奖,他甚至想自己以后可以做一位专职的作家。

但是他的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父母的理由是,中文专业太“冷”,以后不好就业,而且平均工资比较低,他们特意找来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给小李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月平均工资是1738元,父母建议小李学金融学,因为金融学的月平均工资是3943元。

小李想,父母的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爱好不能当饭吃,得首先保证自己以后有份好工作。于是在报志愿的时候,他报了金融学专业,最终他如愿以偿被一所财经类院校录取。

可是,小李一点喜悦感都没有,因为他发现他每天都在和各种数据图表打交道,学的课程都是各种金融理论,什么现代货币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与管理、金融统计与分析、金融计量经济学等,听不明白也看不懂,他每天一走进教室就很痛苦!

勉勉强强混到大学毕业,虽说有了一个金融本科的毕业证,但是小李知道自己干不了这个行业,开始的时候在银行找了一份信用卡销售的工作,干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业绩,幸好还有一点文学的底子,最后应聘到一家网站做网络编辑,但是由于大学没有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案例解析】

很多家长和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会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热门专业就业好,待遇高。

但是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热门专业不一定是适合你孩子的好专业,薪酬高一般是指平均工资,但是平均工资高不意味着你的孩子将来的工资一定就高。就是说孩子的未来发展一定是点对点的事情,不是点对线或者点对面的事情。

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职业和行业的需求与薪资待遇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我们也应知道“热门专业低端不热,冷门专业高端不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未来能创造高价值,你就能获得高薪酬。

而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会选择一些经管类、财经类,分数低也会选择文法类的专业,一是因为觉得这些专业以后是“白领”,比较体面;二是普遍来讲,工资待遇也比较高。其实不然,一个人不一定学了什么就干什么,专业对口只是相对概念,大学里面培养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即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从长期来看,专业背景并不会对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作为高考报考的热门专业,金融行业以丰厚的薪水毫无悬念地成为收入最高的行业。据统计显示,2010年上半年,金融业平均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紧随金融行业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居第三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但这和考生报考专业关系不大,原因有二:第一,金融学专业很好,但不一定适合你,就像案例中的小李一样,为了“热门”专业而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最终也没能 “高薪”就业。第二,某个行业的平均薪酬可能很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个行业中工作就一定能获得高薪。

【专家建议】

关于平均工资,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不少误解,认为平均工资代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就业前景。在填报志愿时,平均工资只能作为参考的一个方面。

长期以来的平均工资统计,掩盖了行业与行业间的工资差别,掩盖了同行业不同级别员工间的工资差别,掩盖了各行各业工资增长快慢不均的真相,更严重的是,掩盖了社会分配不均以及社会分配不均下隐含的矛盾等。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平均工资数据。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长了129%。折算下来,平均月工资为2440元,这一数字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一些人在网上留言:“我又‘被增收’了,我工资1000多点,半年工资才6300多,距离平均工资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看来是我拖了国家和人民的后腿……”

关于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的统计不一而足,根据一家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应届毕业生以2472元的薪资水平位列全国之首,上海以2415元紧随其后,而这是全国工资水平最高地区。该报告显示,全国大学生本科生平均签约薪资为2007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北京、上海读书的学生都能获得比较高的薪酬,既然是平均工资,肯定有人高于这个数字,有人低于这个数字,而你属于哪类人则由个人能力决定!

平均工资的计算方式是“总额除以人数” ,比如说被调查的人数是5个人,有4个人的月薪是2000元,有1个人的月薪是20000元,那么这5个人的平均工资是5600元!

所以说,平均工资和高考报考没有多大关系,不要盲目地选择那些“高薪”的职业,而且家长和考生一定要知道,成功者都是在做他们擅长的事情,如果你学的是你擅长的专业,那么“低工资”也会变成“高薪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