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都市的学校并非都是好学校

【报考案例】

小赵是河南的考生,2010年他的高考分数超过本科线30多分,老师建议他报当地的学校,但是他总觉得家乡这个地方太小了,没什么发展,他心中理想的城市是祖国的首都——北京。北京既是历史名城,又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还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文化和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在北京上学不但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而且也能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拓展自己的视野。

于是,小赵下定决心报考北京的学校。最终他被北京的一所专科院校录取,虽然是专科,但是小赵还是兴高采烈地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他终于可以离开他生活了十几年的小城了,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甚至一闭眼睛都能浮现出县城的全貌。远方的北京对他来说是那样陌生而神秘,他的心中充满了渴望和喜悦。

但是,当他到了北京的学校之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他下车之后,几经周折,又是地铁,又是公交,辗转了近两小时才找到他的学校。学校也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庄严气派,破破烂烂地坐落在村庄的包围之中,虽说是大学城,其实已经处于北京的远郊了,手机时常能收到“河北移动欢迎您”的短信。

因为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所以小赵很少出去,每天都憋在学校里,感觉自己和附近村庄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既没有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也没有拓展自己的视野。毕业之后,倒是去了两次人才市场,但里面大多是招房地产销售和保险的,在网上投了几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最后没有办法,小赵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案例解析】

许多考生,特别是高考成绩比较好的考生,往往会自视过高,非沿海地区不去,非北京等大城市不去。

虽然地区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却不是绝对的,地区因素也不应该成为选择的唯一标准。

当问起高三学生选择求学城市的因素考虑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不管去哪,只要离开本地就好,我不想再听妈妈的唠叨了”,“我想去大城市,最好是能去北京、上海”,“我要去××地方,那里不但气候宜人,而且风景秀丽”,“我要和我男朋友(女朋友)一起去××城市读书”,“不管去哪,但是一定要去外地,我要锻炼一下自己”。

这些想法都是不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上大学是为了让自己受到更好的教育,以后有更好的发展,不能把这些因素当做抉择的依据。

有的人甚至是盲目跟从自己的同学,自己的同学报什么就跟着报什么,有时是讲究哥们义气,为了让同学能够更容易被录取而让出自己的志愿,有时是为了朋友而选择某所高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恋爱,为了对象而选择去某所高校或某地区,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高中阶段处朋友最后成功结婚的连10%都没有,为了这个而改变自己一生的选择是非常不可取的。

就上面的案例而言,小赵并没有充分了解院校情况,也没有做相关调研,结果导致去了一个“坐落在村庄的包围之中”的大学。

我们在选择求学城市的时候,切忌为了去某个地方而选择大学,也不能以风土人情、气候条件、饮食习惯为限,这些因素当然要考虑,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我们在报考之前,一定要先作一番调研,要到学校实地考察考察,不能靠凭空猜测就把志愿给报了,大学四年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一定要树立投资观念。很多家长,在孩子的高考战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在大学选择上却没有花过一分钱!

有付出才有回报,你没有在报考上投资,又凭什么要求回报呢?

【专家建议】

一般来说,我们报考时选择地区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学校当地是否有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产业集群?学校本身的地理位置如何?学校的学术氛围怎样?目标城市的文化底蕴怎样?

如果说你学金融类专业,你肯定要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说上海、香港就是不错的选择;再比如说,我国东北三省的老工业基地,机电专业人才在那里会有用武之地;云、贵、川、藏、渝、桂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将来必成水利、采矿等专业人才的聚集宝地;新疆、陕西的油气,山西的煤炭储量浩大,也必成为能源、运输等专业人才施展抱负之地。

你上大学是干什么?为了什么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见世面、长阅历吗?那么还不如花这钱去旅游。花钱少,效果还好。我们上大学是学知识、学本事,为将来顺利进入职场、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求学的首要目的便是毕业时顺利地就业,然后才是自己的长远发展。

立志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在选择地区时,要考虑的是该地区的学校的科研能力是否有比较雄厚的实力,这些学校一般都是“985”或至少是“211”高校。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搜索一下这些学校都在哪些区域,然后再来选择。

如果就业目标是民营企业的,在选择地区时,应该考虑到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求学,比如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里经济宽松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在学校实习时容易找到相应单位,那么毕业时,由于已经有了在这些单位的实践经历,其竞争优势就要大于在外地求学而到本地来就业的毕业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