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长包办,越俎代庖

【报考案例】

高考结束后,小陈的父母结合公布的试题和答案,估算他的高考成绩在560分左右,陈先生通过上网查询、阅读报纸,和亲戚朋友商量,甚至不厌其烦地给有关高校的招生部门打电话咨询,最终他为儿子设计了多种方案,其中包括本科一批的几所高校,本科二批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等多套方案。考虑到孩子大学毕业后的择业问题,陈先生还亲自给孩子选择了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一些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

小陈一再表示自己不愿意学理农类专业,他想学经管类专业,但是父亲说:“你没有社会经验,你还这么小,你怎么知道学什么好,学什么不好,我肯定比你懂得多。再说,现在计算机和生物工程都是热门专业,以后好就业,这可是一辈子的事情,由不得你胡来!”

小陈的专业最终是“被选”的,因为担心小陈不听话,从中捣鬼,“志愿征集表”是由父亲填写的。从始至终,小陈甚至都没有看到志愿表长什么样子!

最终,无可奈何的小陈还是读了父亲理想的专业——计算机,他每天都要面对数据库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FLASH动画制作等看不明白也听不懂的课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于是他渐渐地开始旷课、不参加考试、和同学吵架。陈先生千里迢迢到学校几次探望和开导均没有结果,最后,小陈甚至产生了心理问题,不得不退学回家。

【案例解析】

填报志愿时,最紧张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说实话,大多数高三学生对目前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不是十分了解,对想报考的专业既不了解其培养目标,也不知道相应课程,对就业方向和前景更不清楚。要想翔实地了解这些信息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正在紧张学习的高三考生难以有较多精力顾及,这时作为家长,不妨代做资料收集的功课。

家长为孩子的高考操心无可厚非,很多家长在孩子考学的过程中想出了很多好的办法,但选择高校及专业不能越俎代庖,每年都有一些家长“强行”为孩子报考,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终把好事演变成坏事。志愿填报涉及考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家长应多征求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志愿填报方案。

在指导孩子的志愿填报时,家长要端正态度、当好参谋。要多向学校咨询自己孩子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定位。切忌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将志愿报得过高或过低,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和专业的特殊情况。另外,志愿填报必须由本人亲自填写,家长负责检查孩子是否将院校名称、代码以及专业名称、代码写得清楚、准确。

案例中陈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的发展,但是他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未来是儿子自己的,父母无论怎么爱孩子,都不能代替孩子去生活,更不能代替孩子去选择。陈先生正是因为不懂这一点,才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家长都能以此为鉴,以此为戒!

【专家建议】

调查发现,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和父母一起商量决定的人占到567%,与老师商量决定的人占20%,只有159%的人自己决定,而向专业机构咨询,听取专家建议的仅占到74%。

由于在报考志愿时缺乏对自身特点的客观认识及科学的指导,我们已经看到,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喜欢、厌学,甚至有的退学;也有一部分人工作后根本不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是重新选择其他的专业继续学习。这不仅对个人的发展不利,同时对国家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家长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任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考生作出某种选择,就难免出现偏颇。建议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在给出中肯建议的同时,最好以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为主。

从学生填报志愿时的依据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缺乏专业的指导,完全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师长的意见固然是重要的,但更多还是要看未来的职业需要,父母认为好的专业未必真正适合孩子自己。

高考生填报志愿是否得当,关系到是否能被院校录取,也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专业就是在选择职业,就是在选择未来。虽然专业并不能决定某个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具体职业,却基本上确定了未来职业的范围。所以,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不能不慎之又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