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铅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金属材料之一。在我国, 铅的生产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根本没有工业化的炼铅厂。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炼铅业才发展, 截至2008年全国铅产能达到了360万t, 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铅生产大国, 在国内国外市场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铅工业的发展, 铅的生产技术相应也在发展。由最早的手工开采、 火法坩埚炼铅到烧结锅-鼓风炉炼铅、 烧结机-鼓风炉炼铅, 发展至目前的各种新型直接炼铅法, 如富氧底吹-鼓风炉炼铅、 富氧顶吹艾萨炉炼铅、 卡尔多炼铅法等。铅工业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土法冶炼、 烧结焙烧熔炼和直接炼铅技术。2002年以富氧底吹-鼓风炉还原工艺的成功工业化应用为标志, 我国才真正开始采用直接炼铅生产工艺。该技术成果应用以后, 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 截至2008年, 短短几年时间, 在建和已建的生产线已达20多套, 总生产能力达到约100万t。同时, 富氧顶吹熔炼等新技术也相继投产应用, 新一轮的炼铅技术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自富氧底吹和富氧顶吹技术应用以来, 一直受到同行业的关注, 虽有专业书籍对之进行介绍, 但生产实践太少, 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求, 为此, 我们编写《硫化铅精矿富氧底吹和富氧顶吹熔炼技术》一书。本书共分10章, 第1章介绍铅的一般知识, 以方便查阅有关资料。第2章介绍硫化铅精矿熔炼的方法和原理, 传统炼铅法和其他国内外先进的直接炼铅法, 以加深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和认识; 原理介绍中既有基础的铅精矿氧化原理, 也扩展介绍了鼓风炉还原熔炼的基础原理, 使我们对新工艺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入, 但由于该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深入, 介绍也相对简单。第3章富氧底吹熔炼生产技术, 第4章富氧顶吹熔炼生产技术, 第5章富铅渣鼓风炉熔炼以及第6章铅电解技术是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样的章节安排, 是由于富氧底吹、 富氧顶吹熔炼工艺都有富铅渣鼓风炉还原这一特别工序, 而铅的电解技术又有大极板等新型工艺的配套应用, 所以分章节对此分别进行介绍。第7章烟气收尘和环境治理, 是出于两工艺的特殊之处, 尤其是铅烟尘的高粘性使烟尘及烟气处理成为两工艺操作的关键部分, 突出对该问题的重视, 体现了对环保的重视。第8章资源综合回收及循环利用技术, 是着眼于铅工业面临的资源问题, 介绍新工艺对其他物料的适应性, 借此也希望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第9章配套应用技术, 也是适用于新工艺的特点, 对富氧、 自动化、 耐火材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对新工艺的认识更为全面。第10章富氧底吹及富氧顶吹熔炼技术的发展趋势, 介绍两工艺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发展前景, 借此引起大家关注, 以促进该技术的完善和提高; 可喜的是针对该工艺鼓风炉还原的不足, 后续研究已经很深入, 有的新技术即将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将是炼铅工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技术革命。

当前, 铅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时期, 面临资源、 环境、 能源三大问题, 为促进铅工业科学持续地发展, 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本书的编写内容也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一个尝试, 旨在介绍经验, 促进交流, 若能促进我国铅工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 当是一件幸事。但该书是两公司技术人员近几年生产经验汇集而成, 由于新工艺应用时间短, 研究还不深入, 加之编者水平有限, 可能有许多谬误, 希望各位甄别吸收, 并多多指导交流。

本书第1、2章由李卫锋、 贾著红、 赵振波、 李贵编写, 第3章由李卫锋、 李贵、 赵振波编写; 第4章由贾著红、 包崇军、 蒋荣生、 任占誉编写, 第5章由李贵、 包崇军、 赵振波、 吴红林、 汤伟、 蒋荣生编写, 第6章由高富娥、 包崇军、 赵振波、 吴红林、 李贵、任占誉编写,第7章由徐待艳、 蒋荣生、 赵振波、 包崇军编写,第8章由李贵、 蒋荣生、 赵振波、 包崇军、 常海峰编写; 第9章由贾著红、 张素霞、 蒋荣生、 赵振波、 包崇军、 李贵编写, 第10章由李贵、 贾著红、 包崇军、 赵振波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及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感谢。

编 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