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康梁维新变法失败。就在这一年,陈独秀与高晓岚的第一个儿子在大南门培德巷东口一号出世了。他便是后来曾任中共五大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因庆元的三个儿子遐年、遐勋、遐永比延年大,延年小名叫小四子。延年脑门阔,像陈独秀,瓜子脸像高晓岚。延年的出世,对高晓岚是个安慰。陈独秀年纪轻轻做了父亲,喜上眉梢。
陈独秀和哥哥庆元虽然都是秀才,但赋闲在家,没有生活来源,一家人粗茶淡饭,幸亏有陈昔凡支撑。白胡子爹爹去世后,家中一切,由嗣父陈昔凡做主。昔凡脸色慈祥,眉清目秀,鼻隆耳大,一副富人吉相,此时在辽阳州任过班升道,分省补用,以知府赏戴翎(四品)。延年出生这年春节,陈昔凡回家省亲,走时带陈庆元、陈独秀弟兄俩去东北,一来帮助自己做事,一来减轻家庭负担,此外,也帮助小兄弟俩增加见识。社会混乱,将兄弟俩放在自己身边,可以随时训导。
到了东北,陈独秀帮助嗣父抄写文稿,做些杂事。一次,陈独秀随陈昔凡在东北乘火车,天黑大雨,几个喝醉酒的俄国士兵将中国人赶下火车。陈独秀十分愤怒,中国人买了车票,为什么还被赶下车,甚至被打死?无奈中东铁路的路权属于沙皇俄国。此事,给陈独秀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义和团朱红灯大闹山东,朝廷朝夕不安,东北不如南方安定,陈独秀兄弟于1899年年底南还。此时正是隆冬季节,一路天寒地冻,惊鸿四野。弟兄俩日夜兼程,风餐露宿。1900年春节前夕,赶回安庆。本想和母亲查氏过一个团圆年,不料母亲在两个儿子离开后已于1899年去世。陈独秀靠在门边,泪如雨下。哥哥十年后去世,陈独秀写《述哀》云:“关东遭丧乱,飞鸿惊寒弦。南奔历艰险,意图骨肉全。辛苦归闾里,母已长弃捐。”
对于义和团,陈独秀一直印象不好,认为义和团排外,是少数人之罪恶。1924年9月3日,陈独秀在《向导》周报第八十一期发表《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纠正了从前的两个错误观点,说:“义和团的野蛮,义和团的顽旧与迷信,义和团时的恐怖空气,我都亲身经验过,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我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
陈独秀回来时,延年出生已三个年头,能下地学走路了。偶尔,陈独秀带着儿子到江边玩一会儿。1900年年底,高晓岚生下了女儿玉莹,小名筱秀。筱秀出生后,高晓岚更忙了,成天围着锅台和孩子转。陈独秀是闲不住的人,要么在家读书,要么邀上一帮朋友高谈阔论,很少问延年在做什么。母亲忙着烧饭时,延年经常被吆喝到摇篮前,照看一会儿襁褓中的妹妹。更多的时间,延年是和伯父家的孩子在一起,玩斗蟋蟀、滚铁环等各种游戏。偶尔,陈独秀揭开砚台盖,拔下笔套,写一会儿毛笔字。嗣父陈昔凡练隶书,擅长绘画,叫陈独秀从小临摹碑帖,少习馆阁体。
1901年4月3日,励学译社在苏州创刊《励学译编》,发行所在苏州胥门内养育巷北女冠子桥墩,并在安庆设代售处。陈独秀父亲陈衍中曾在苏州教书,苏州与陈独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请陈独秀参与了该刊的发起。《励学译编》第一期卷末记载了“助资诸君姓氏”,其中有“陈仲甫先生捐银三元”。第一期还刊登了安庆代售处及代售人是:“安庆,南门内名利栈隔壁陈仲甫先生”因为陈独秀打算离开安庆,第二期(1901年5月3日出版)后改为:“姚家口藏书楼何春台先生”。何春台后来也去了日本,第五期后仅写了安庆代售点“姚家口皖省藏书楼”。
《励学译编》是陈独秀第一次参与的报刊工作,“南门内名利栈”,是陈独秀家隔壁的商号。“姚家口藏书楼何春台先生”,是藏书楼的小主人。
春天,东北稍安。陈昔凡带信,要陈独秀和庆元再去东北。但陈独秀决定去日本留学,不去东北了。为了凑齐上日语速成班的学费,陈独秀找高晓岚要金手镯,妻子怎么也不肯,这可是娘家带来的啊!
初秋,庆元庆同弟兄俩相约起程。一个去日本,一个去东北。“相携出门去,顾影各涓涓;兄就辽东道,弟航燕海边。”陈独秀在他后来写的这首《述哀》诗中,追忆了弟兄俩分手的情景。那时,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他们兄弟俩的永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