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出发(2)

印象中,旧式的国文老师总有点食古不化且自命清高,用严肃的面容隐藏空虚脆弱的心,还记得夏宇的诗是这么写的:

住在小镇

当国文老师

有一个办公桌

道德式微的校园

用毛笔批改作文:

“时代的巨轮

不停地转动 ”

《一生》

诗中曲尽“国文老师”的老朽之悲。不过岱颖和性杰却永远充满了理想与活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对“教师”一职的认知,岱颖借用了大江健三郎的话说:

所谓的老师 并不是一个知道怎么去教未知者的人,而是可以把学生心中的某种问题,重新再创造出来弄清楚,以此为工作的人。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把学生心中的某种问题,重新再创造出来弄清楚”绝非易事,但也是教育中最可贵的部分,尤其是中学的文学教育。除了语文的训练外,一篇作品在学生心中所形成的朦胧风景或稀薄的意象,其实是通往美与艺术的走廊,也是藉以窥探人生的幽窗。但很可借的是,许多中学的文学课程,或许碍于时间,或许因为考试的压力,一篇作品的解读往往侧重于主旨大意或语文常识及修辞技巧等,那些因为文字或情感所形成的点点滴滴,似乎是被刻意遗忘的房间,永远尘封。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国文课并不能激发我对文学的兴趣,因为一篇篇优美的作品,最后都变成了考卷上的关隘、成长中的绊马索,我相信大多数的人很难在国文课上找到文学的美丽与哀愁。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即使经历了了中学六年的国文课,但也很难从一首诗中找到宁静,或在一篇小说里产生想法而照见真理,也因此我们的社会对于文学总是流露出不解、淡漠、轻忽、讥嘲或敌视等不友好的态度,这使得我们的社会总是对浅薄煽情的议题特别感兴趣,对什么事情都只有一时激情而缺乏更多的深思与感动。

《找一个解释》是深深震撼我的作品,岱颖和性杰将高中课本里被学生视为畏途的古文作品,用现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可以说是用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对古文作笺疏,也可以说是将古代经典拿来当作自我生命的注脚。那不仅是一种将古文赋予血肉生命的教材教法,我认为其中更具有一种暗示:那些历经了重重时光,偃卧在国文课本里的作品,其实背后都有一个更巨大的存在,都有一些更值得追索的情怀,那才是文学的目的,也才是老师的价值。

回首我高中二年四班的教室,那时我也曾在读完《桃花源记》后,隐约感到某种惆怅,也曾在假日走过繁华的西门汀而深深觉得寂寞,也曾在夜行的校车上感到千言万语抑塞胸口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被重新创造出来弄清楚”。原来在我们的教育中,“感觉”是被刻意忽略与简化的东西,这让所有的人日渐粗砺,终至茫茫于大千。《找一个解释》的可贵之处便是在这里,透过课文,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感觉,追索生命里零落却华丽的每一个片段,那些如潮如浪难以把握的生活碎片,其实是完整人生所不能遗落的,且唯有文学艺术能捕捉它们、编织它们,让这些“感觉”永远成为我们心底对生命的答案。今日许多人奢谈写作的教学,然而对一切的“感”与“觉”不正是创作的根源吗?性杰与岱颖对待这些课文的态度,也揭示了写作的原则。在他们的阅读世界里,“古文”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等待你弹奏的黑键与白键。性杰与岱颖用敏锐的心来探索读书写作的方法,以灿烂的笔触写下国文教学的可能。这让我相信,只有艺术才能致敬艺术,文学才能解释文学。

我深深钦佩他们对教学的真诚与对文学的热情,不然不会有这么让人感动的作品,而且里面的句子与段落往往是那么的睿智与洒脱:

流水十年,恍若一瞬。如今我无法想像自己的晚景,也无法想像我们究竟要面对怎样的世界。战争与疾疫最容易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最容易扭曲好不容易累积的文明与教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