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每个父母都可能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父母的行为方式,包括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等等,都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从自己身上寻找与其他父母的差距。我们应该意识到:之所以统一的教材、几乎一致的教育模式却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孩子,就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父母。

一个优秀的家长应当这样做:

1.为孩子提供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否和谐,首先取决于父亲与母亲两人之间的处事态度,能否相互信任、体谅与理解。如果夫妻不能和谐相处,为了一些小事就固执己见地吵闹,家庭是不会有安宁的。在不断的家庭纠纷与“战争”中长大的孩子,哪里还能谈得上身心健康?所以,即便夫妻性格都倔强,但是为了孩子,都要学会谦让、忍让与克制。一些原本吵吵闹闹的夫妻,有了孩子以后开始努力地克制、改变自己。慢慢地,克制成了习惯,最后习惯成了自然,夫妻双方都变得宽容、体谅,彼此的感情加深,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也是学习做优秀父母的过程之一。

其次,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观点应保持一致,即使在某个方面观点有分歧,在孩子面前也不要表露出来,以免孩子不知所措。这种父母观点的分歧不仅影响孩子的判断与行为取向,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也会大打折扣,慢慢地,孩子就不把父母的意见当回事了。一个4岁的孩子被母亲带去报名参加了学前英语班,但是这个孩子压根儿就不愿意,每到周末不用去幼儿园时,孩子就赖着不起床或者想躲出门去。父亲本来不愿意孩子早早地接触这些教育,见孩子不肯和妈妈走,就当着孩子的面替孩子拒绝妈妈的要求,也当着孩子的面说出许多不去的理由。这以后,每当妈妈要求孩子做什么时,孩子都会先把目光投向父亲,看看父亲的态度,这样便更增加了夫妻俩的口舌之战。

如果这个母亲在给孩子报名之前与父亲商量,父母之间私下把各自的理由说透,父母态度一致地与孩子交流,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有时,即便是妈妈与爸爸对孩子的意见不妥,其中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这种“失误”,可采取先支持后纠正的做法。

我的儿子从小吃饭就很让我们伤脑筋,孩子经常不好好吃饭,我从不对孩子妥协,每次都会想尽千方百计把食物送进儿子的嘴里。我的先生每当看见儿子吃饭时的难受状况就于心不忍。但是因为我们事先说好了,对待孩子吃饭的事情他可以不管,但是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迁就,如果看不过去就不要出现在我给孩子喂饭的现场。所以儿子虽然从小不愿意吃饭,但每顿饭的摄入量都是从来都有足够的。现在看看我的孩子那么高大,先生很是感激我当初的“霸道”呢。对待孩子所有的问题上,我们都是事先统一认识后才实施,家庭从来没有为孩子的事发生过纠纷。

另外,让孩子感到温馨的还包括对孩子的肢体语言。尤其是幼小的孩子,他们通常特别渴望父母的亲吻、拥抱与抚摸。这些肢体语言是最能直接传递“爱”的信息的。有这种习惯的家庭,孩子通常显得温顺、体贴。很多家庭的父母忽略了这一点,孩子因此没有与父母亲近的习惯,也会容易与父母相拗。

2.努力修正与完善自己

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点,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事情,不断地完善自己。初为人父、人母之际,有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摆在自己的面前,也有许多未知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各自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与孩子一起往前走,就得需要学习孩子正在学习的东西。如果父母始终以“过来人”自居,总是以自以为是的方法与孩子相处,就不能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家庭教育。

3.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孩子

任何一种和谐的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呵护从来不被质疑。但是,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还多”,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只能“听从”。另一个极端是,父母乐意成为“孩奴”,一切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目的。这种要求绝对服从的“俯视”或伺候或逢迎的“仰视”都是不平等的做法。只有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时,两代人才会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表现在:父母以商量的语气与孩子交流;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与选择;要求孩子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不放心;等等。

4.将孩子的表现作为检查自己的镜子

一些父母往往喜欢拿那些他们认为优秀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以促使自己的孩子更加上进。其实那是不能从根本上奏效的。

父母是孩子模仿与学习的对象,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做父母的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时,首先应该从自己身上查找与优秀孩子父母的差距,从孩子的表现中去发现自己的问题。

比如,孩子表现出过分的依赖性、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就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对孩子过分迁就,过分溺爱?当孩子显得唯唯诺诺,或行为举止粗暴、与父母开始产生对立情绪,父母应该思索,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过分严厉?当孩子开始说谎时,父母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过不守信的表现?……

如果家长能及时从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孩子也一定能在父母的教育下不断进步。

5.父母要有责任感与一定的奉献精神

一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有人照顾就可以了,于是把孩子安排给老人或保姆,只顾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娱乐,忽视了给孩子必要的陪伴。父母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

我认为家长应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生活,我也坚决反对父母完全失去自我,把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干做完。但是,在孩子幼儿时期,需要精心呵护的阶段,作为父母,是一定应该有牺牲与奉献精神的。舍弃一些娱乐活动与休闲时间,尽量在工作之余亲自照看或陪伴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只有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中,孩子才能获得幼儿期必要的安全感,等孩子大一些时,父母可以放心地、充分享受8小时之外的娱乐生活了。

6.妥善处理与孩子的分离期

很多年轻父母都承受来自职场的各种压力,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深造,有时难免被迫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与父亲或母亲的长期分离,对成长时期的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都是不利的。我自己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有以下建议:

1)父母最好不要同时离开孩子

自己最亲近、最依恋的人突然不见了,孩子们内心的惶恐是不言而喻的,即使他们还不能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试着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所以,最好有一个能留下来与孩子相伴,以避免对孩子的情感造成强烈的冲击。如果是阶段性学习,夫妻俩应尽量错开时间,如果无法兼顾时,父母一定要权衡利弊,毕竟孩子的成长期一旦错过就找不回来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父母,为了能满足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物质需求,双双远离孩子去外地打拼,把孩子放在亲戚家里寄养。而许多留守孩子除了问父母要钱,也似乎没有别的话题。这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费用寄给孩子,孩子就能衣食无忧地生活、学习,父母就尽到了责任。

但实际上,孩子虽然可能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却连长大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亲情都没有,更不要说父母关于为人处事的言传身教。由于父母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为空白,所以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妈妈”的称谓仅仅只是一种符号。比如当记者问到一个留守孩子:“平时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吗?”孩子说“一般不打电话,如果钱没有了会打电话告诉他们。”记者问:“过节的时候会通电话吗?”孩子说:“过节时会打电话,但是不知道说些什么。”

或许读者会说,父母到外地打拼也是不得已的事。我并不否认他们的不得已,但是也并不认为远离孩子外出打拼才是唯一的选择。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贫困的农村家庭走出清华、北大学子的事例。这些家庭中的父母虽然没有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消费所需,却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并让孩子在与父母的共同经历中,知道了该怎样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自己的幸福。

我认识一个卖自种水果、蔬菜的农民家庭。家长没有能力让孩子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里超前学习各种知识,让孩子从小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站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他的女儿一直在农村小学、初中上学。孩子放学回家后,常常跟在父母身边去果园、菜地干活,周末还帮着他们去菜市场卖菜、卖水果。菜市场中,这个家庭的每个人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这个孩子尽管不能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能尽情地享受父母的呵护与疼爱;在读书的同时,与父母一起感受家庭勤劳致富的变化,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感受着父母的艰辛。这个孩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初中毕业后,这个农家女儿以成绩优异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如果这个家庭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挣钱都去了外地,只把孩子交给别人代养,这个孩子很难说还会有这么好的发展。这个清贫的家庭,以自己朴素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学会了自立,让孩子在拥有完整家庭的前提下,去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命运,规划自己的前途与未来。

2)不要让孩子对不在的家长产生情感疏离

如果父亲必须与孩子分开较长时间,母亲则要经常给孩子讲述父亲的情况,与孩子聊爸爸在家的一些事,告诉孩子爸爸是怎样爱他;当孩子吃饭时,可让孩子想想爸爸这个时候是不是也在吃饭了?想想他吃的什么?孩子换衣服时也问问孩子,爸爸是不是也该换衣服了啊?睡觉的时候告诉孩子,可能爸爸也该睡觉了……远在外面的爸爸还要经常和孩子通电话,即使孩子还不会说话,但他能常常从电话中听到父亲的声音。还可以进行网络视频聊天,这些对孩子都是很好的。尤其是对已经上学的孩子,他们更是需要与父母进行交流,获得父母的精神支持。

3)将孩子托给长辈代管,要与长辈勤于沟通与讨论

很多年轻父母可能没有办法自己带孩子,不得不忍痛将孩子送回外地的父母家,待孩子能上幼儿园时再接回与自己一起生活。

无论将孩子托给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都是让人羡慕的事情。但是,父母可不能因此撒手不管。毕竟,老一代的教育理念可能与年轻一代有所不同,不管是过分溺爱还是过分严格都是不恰当的,为了使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时能很快适应家庭的氛围,认同自己的教育方式,无论距离有多远,两代父母都要随时沟通,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饮食、穿着,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等,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对孩子实施管理与教育。

如果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就更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既要让孩子明白分开是暂时的,并不是父母不爱他,更要多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为孩子排忧解难。孩子有什么需求,有什么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尽量抽时间回去看望孩子。

同时,父母也一定要知道:隔代的老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与过分严格都是不合适的。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发生,要尽快将孩子接回自己的身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