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远离粮食危机,你还为吃发愁吗(3)

 

从家里的饭桌到餐厅的餐桌,从主食粮面到蔬菜、肉类,再到油、盐、酱、醋等调味品以及牛奶、矿泉水等饮料,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隐藏着食品安全杀手。

白面中掺增白剂,已是众所周知的行业规则。使用增白剂,不仅可以让原本有些“灰溜溜”的面粉脱胎换骨,还能掩盖面粉的本来名目。如果是“以次充好”的面粉,能够借助增白剂瞒天过海。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是两种常用的化学增白剂,是否对人体有危害,尚有争论。但2006年,国家粮食局在其网站上进行消费者调查显示,87%的被调查者不愿意接受添加化学增白剂的小麦粉。不管支持派还是反对派,双方都拿不出确凿的科学证据。莫须有害,莫须无害,我们在“莫须”的争论中,即使心理上半推半就,现实中大多数人吃的还是白得刺眼的面粉。而增白剂的安全系数到底有多大,倒是有些听天由命的味道。

现在尚未盖棺定论,但依旧在学术界和民生界闹得沸沸扬扬的,还有转基因。在中国,转基因的势头正猛。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在全世界都没有达成共识,人们担心“敢为天下先”的中国率先进行商业化种植,有可能让“中国成为国外转基因粮的生死试验场”。

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蔬菜瓜果,也很少具备纯天然的优势。农药和激素是威胁蔬菜瓜果安全的两大因素。喷洒农药天经地义,但如果农药在蔬菜瓜果中滞留的时间过长,含量过高,就会损害我们的身体。

激素又是一些菜农和果农们惯用的催熟产品,它能促进瓜果蔬菜的生长和发育。刊登于2010年3月《南方周末》上的一篇平实的果农“自话自说”,反映了在农民中暗中流行的“发财之道”: 

去年,我家香蕉的收成一塌糊涂,老伴对此十分不满:“你看别人,在肥料里加激素,抹上催熟剂,不用几天,香蕉长得又大又漂亮。同样的种子,别人一亩就能多卖八九百块。要是再托点关系,贴上进口水果的标签,一年下来,都比咱多收入三四万了!”今年,我也只好加激素抹催熟剂。跟卖米的亲戚说起这件违心事,他苦笑:“你才知道啊?像我就从不吃自家店里的米。要吃,都得向邻村几户老关系买,照顾价: 一斤5块,每次限购10斤。”

猪肉喷不得农药,却吃得添加了“瘦肉精”的饲料。2009年2月,在广东导致70人中毒的就是已经臭名昭著不少年头的“瘦肉精”。用了“瘦肉精”的猪的确脱胎换骨——毛色鲜亮,肌肉发达,肉质鲜红,如同打了“美容针”。殊不知,这只是一场与食品有关的骗局,瘦肉多、颜色光亮背后的代价是损害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吃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有些人会出现四肢抽搐,甚至昏迷等不良症状。2011年3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曝光著名肉食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使用的猪肉,竟然也服用了禁药“瘦肉精”,由此引发了轰动一时的“双汇瘦肉精事件”。

除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注水肉也是问题猪肉上的常客。注水肉远不是注水那么简单。注水肉中可能会添加阿托品、矾水、卤水、工业色素和防腐剂等产品,这些物质会加速猪肉的腐败速度,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病菌毒素等。我们几乎已经见怪不怪的注水肉,至少在市场上横行了24年。

为给蛋黄增色,在鸡蛋中添加苏丹红;为增强鱼的繁殖速度,在池塘里投入维生素、化肥和避孕药甚至煤油……在养殖业,食品安全的问题处处可见。

在餐厅中就餐,我们同样面临着一场就餐保卫战。

小餐馆里颜色灰暗、质地粗糙甚至五颜六色的散装餐巾纸,不可能是100%纯木质纸浆,有可能是用回收垃圾产品经过脱墨、增白、切割、压花而制成的,如果增白剂也无效,只能染上五颜六色加以掩盖。劣质餐巾纸中含有各种真菌、大肠杆菌、结核菌、肝炎病毒等,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一次性餐具也不是100%的卫生,有些餐饮企业会重复使用。

2010年,餐饮界又有一类问题食品“火”起来了——地沟油。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向媒体爆料,“你一定也吃过地沟油。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长期食用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和致癌等危害。地沟油中的首要破坏分子黄曲霉素,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