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喜迎新生儿(22)

宝宝为什么会“惊跳”

宝宝在入睡或清醒时,在听到响声后肢体会快速地抖动几下,出现“惊跳”现象,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大脑皮质功能发育还不完善,神经纤维周围的绝缘组织即神经髓鞘还没有形成,外界响声从听神经传入大脑神经中枢时,神经冲动可同时波及到大脑控制四肢肌肉的神经纤维上,引起四肢肌肉的抖动。这种现象随着宝宝长大后会逐渐减少、消失。如果妈妈做一下试验,轻轻碰碰宝宝任何一个部位,宝宝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四肢伸开,并很快向躯体屈曲。还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出现“惊跳”现象是因为抽筋或缺钙,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当宝宝肢体抖动时,如果轻轻压住肢体,可以使肢体停止活动,而抽筋时轻轻按压不能停止肢体抖动。

宝宝的前囟门能碰吗

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儿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甚至医生在为宝宝检查囟门的张力和大小时,也往往会遭到爸爸妈妈的质疑。

囟门,俗称“天顶盖”,是宝宝颅骨与颅骨之间尚未完全衔接的空间。两块额骨与顶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只有脑膜、头皮和皮下组织的菱形空间,叫前囟门;两块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小三角,叫后囟门。人们常说的囟门是指前囟门。新生儿前囟平均是2.5厘米×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宝宝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囟门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护,但传统育儿经验中“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囟门能反映宝宝的健康状况吗

宝宝出生时,由于头颅受产道的挤压,颅骨常常相互重叠,所以囟门比较小。出生后由于脑的迅速生长,重叠的颅骨被渐渐撑开,囟门反而变大了。正常的囟门外观平坦或稍微下陷,还可触及搏动。随着宝宝颅骨的不断生长,颅骨边缘不断生长新骨,使囟门逐渐缩小,直至闭合。一般来说,前囟门应于出生后18个月前闭合,后囟门在出生后3个月内闭合。

囟门是一个反映疾病的窗户,前囟门未闭合之前的形态和闭合过程,对提示宝宝的健康状况尤为重要。首先,18个月的宝宝的前囟还未闭合,提示宝宝骨骼发育及钙化障碍,可能患佝偻病、呆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脑积水等。其次,囟门关闭过早有脑发育不全、头小畸形的可能。但囟门关闭并不意味着脑发育停止,头围不长了。

对于几个月囟门就闭合的宝宝,其颅骨与颅骨之间的颅缝尚未融合(正常颅缝融合为13~15岁),脑仍能继续发育,头围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因此,对于囟门关闭略早的宝宝,主要应测量其头围是否正常,并定期检查,了解头围增长的速度是否正常,同时还应评价宝宝的精神神经发育情况。如果均正常则不必过分担忧。

另外,囟门饱满或明显隆起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多见于脑积水、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硬脑膜下血肿和颅内肿瘤,也可见于口服四环素后及维生素A中毒。而囟门明显凹陷则常见于严重脱水,如急性腹泻等。

给新生儿“挤乳头”好吗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所以在一些地方有一种“挤乳头”的育儿习俗,就是挤压新生儿的乳头。

特别是女宝宝,认为不挤压乳头,以后就不能给后代喂奶,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触之有蚕豆大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时,千万不要挤压,否则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

如果是女宝宝,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新生儿乳头凹陷也不需要处理。

什么颜色的大便才正常

妈妈为宝宝换尿布时,有时会被黑绿色的大便(胎便)吓一跳,以为宝宝得病了。其实,宝宝的这种大便颜色是很正常的。

因为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侯,这种黑绿色的物质就存在了。这表明宝宝的小肠蠕动正常,所以出生后可以将这些东西排出体外。

通常在宝宝出生24小时之内,胎便基本排泄干净,接下来的2~3天,爸爸妈妈们会见到过渡期的排便,颜色将由暗绿色逐渐转变为黄色,并且稀软,有时还会含有黏液。

另外,由于每个宝宝的喂养状况不同,大便颜色也会各有差异。一般而言,吃母乳的宝宝排出金黄色,如同芥末颜色的大便,形态稀软;喂配方奶粉的宝宝,排便的形状或颜色会有很多种,从淡黄到褐绿色都有,如配方奶含铁比较多,颜色会深得像黑色等。

所以千万不要与其他宝宝的大便做比较。即使是同一个宝宝,两天之内也会排出不同颜色的大便。

新生儿怕冷不怕热吗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健全,汗腺不发达,肌肉也不发达,不但怕冷,也同样怕热。

由于母体子宫内温度明显高于一般室内温度,所以宝宝娩出后体温都要下降,然后再逐渐回升,并在出生后24小时内,达到或超过36℃。新生儿最适宜的环境温度称为中性温度。

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中性温度时,机体可通过调节来增加产热或散热,维持正常体温。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过了宝宝机体调节的能力,就会造成宝宝体温过低或过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