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节:第三章 不尚贤

第三章 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语译】不要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功夺利;不看重那些稀有的东西,使人民不去偷盗;不去显耀那些能诱发人欲望的东西,使人民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人民的心灵,要充实人民的肚子,要削弱人民的意志,要增强人民的体魄;要常使人民没有机心、没有欲望,使那些所谓的智者不敢去妄为。要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治理的。

【感悟】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人们要去争功夺权、争名夺利?为什么会有偷盗?这是因为有了分别,也就是说有了那些对名利之人的推崇,有了那些对珍宝的贪爱,所以使得人民去争名夺利,甚至有人去偷盗。

比如说现在的收藏热,一幅画能卖到几百万、几千万,这是大家的一种喜好、一种推崇。试想想,如果没有这种推崇,就觉得一幅画、一件艺术品、一件难得的东西就平平常常,那么,它的价格也就不会被炒上去,也不会有弄虚作假的赝品,更不会有人为得到它铤而走险、触犯刑律。

为什么现在要提出和谐世界?就是因为现在世界太不和谐了,太多战争了。大家看一看,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有耶路撒冷战争,说到底都是一种权势之争,地域之争,甚至于是对人心的一种争夺。如果说这些都没有了,没有这种价值判断,没有欲望的追求,那么还会有战争吗?还会有这种纷乱吗?还会有盗贼吗?当然就不会有了。

为什么儒家要讲仁义,那是因为礼崩乐坏了。

为什么在古印度产生讲平等慈悲的佛教?那是因为当时的印度太不平等了,有非常严格的四种姓制度。

现在倒过来看,如果不是礼崩乐坏,那就没有儒家的仁义;如果没有那四种姓制度,那么也就没有佛教了。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要消除这种对立,从根子上就不要去崇尚那些财富,不要去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不要去崇尚那些稀有的东西。所以老子提出"虚其心""弱其志"。很多人认为老子这是在愚弄老百姓,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削弱人民的意志。其实不然,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实际上是让人们不要有那些贪婪的私欲,不要有更多的欲望。如果没有欲望了,天下就不会乱了。这样那些所谓的智者也就没有了市场,也就不敢妄为了。"知者"就是智者,这里指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所以老子说的"虚其心""弱其志"都是"无为"的体现,不要按照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意志来做,而要符合自然,顺应自然,符合人的本性来做,天下就太平,人心就没有混乱了。在这一点上,应该说老子比孔子站得更高,看得更彻底一些。

小故事

虚心的孔子

春秋时代,孔子有弟子三千,学问渊博,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可是孔子仍然会很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一进太庙,他就觉得很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您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向别人请教呢?"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学识这么渊博,也不认为向别人求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我们就更应该虚心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