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1:我的孩子,我的杰作

珍妮特跟我和亲子教育班上的其他人请教,商讨该如何跟她大儿子来“讲道理”。

你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才能测验吗?他们提供机会给六年级学生参加学力性向测验(SAT)的机会。不论是语言测试或是数学测试,假使学生能拿到跟高三学生平均分数一样的成绩,他们就有资格参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组织的特定暑期课程。我知道迪伦能在数学测验时及格,可是他却说他不想参加测验。迪伦的这个说法太不明智了,因为不参加考试的话,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根本不知道他的优异成绩,要是他能通过大学才能测验的话,那么在他的简历上将加上亮丽的一笔。

外行人把它称为炫耀,心理学家则把它描述成“代理成就感症候群”。有些父母喜欢用自己子女的成就,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和个人荣耀,或是达成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即便是那些不想拿子女当做防范生活恐惧挡箭牌或是标榜自身价值的家长们,也可能觉得很难不屈服于父母之间“比孩子成就”的攀比热潮。

事情并非总是如此。在过去,父母生养孩子是为了他们的劳动价值(给农场增加帮手)。时至今日,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就视为家庭重要的“产品”。这种态度导致了一种上下颠倒、以子女为中心的观点:人们设法迎合孩子的奇思妙想,却迫使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学业、社交和竞技方面的代价)去有所建树。然而,这种压力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觉得家长期待自己必须超越父母已然很高的成就,或是需要展现出超乎自己能力的技能的孩子们,身心会受到折磨。有些孩子只会习得单项技巧,所以想让他们熟练各种技能,不仅不会有效果,而且具有破坏性。要是长此以往,他们甚至会忘掉自己已经掌握的单项技巧。有些孩子会开始意识到,自己好像只是为了父母满意在行事,于是就会公然反抗。有些孩子会因为应对这种压力而失去了原本学习技巧时的快乐,也有人以身体或心理的不适为借口来摆脱这种局面。借着夸大自己的缺陷,这些儿童希望能避免挫折,并让自己的进步由更合乎实际的标准来衡量。

孩子并非你的杰作。按照犹太人的思想,孩子并不真是“你的”。在希伯来文里,并没有表示拥有的动词,我们所翻译成“拥有”的某些词语,实际含义是“它是给我的”或者“有给我的东西”。尽管任何事物都不属于我们,上天还是让一切都可以出借,并通过我们的拥有来进一步弘扬上天的旨意。这也包括了我们的子女,他们是上天给予的宝贵借贷。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条侍奉上天的独特途径,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发现那是一条什么途径。

读书导航